魯迅雜文《文藝的大眾化》原文與賞析
文藝本應該并非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夠鑒賞,而是只有少數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鑒賞的東西。
倘若說,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論起來,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界上的絕作了。
但讀者也應該有相當的程度。首先是識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情感,也須大抵達到相當的水平線。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生關系。若文藝設法俯就,就很容易流為迎合大眾,媚悅大眾。迎合和媚悅,是不會于大眾有益的。——什么謂之“有益”,非在本問題范圍之內,這里且不論。
所以在現下的教育不平等的社會里,仍當有種種難易不同的文藝,以應各種程度的讀者之需。不過應該多有為大眾設想的作家,竭力來作淺顯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愛看,以擠掉一些陳腐的勞什子。但那文字的程度,恐怕也只能到唱本那樣。
因為現在是使大眾能鑒賞文藝的時代的準備,所以我想,只能如此。
倘若此刻就要全部大眾化,只是空談。大多數人不識字;目下通行的白話文,也非大家能懂的文章;言語又不統一,若用方言,許多字是寫不出的,即使用別字代出,也只為一處地方人所懂,閱讀的范圍反而收小了。
總之,多作或一程度的大眾化的文藝,也固然是現今的急務。若是大規模的設施,就必須政治之力的幫助,一條腿是走不成路的,許多動聽的話,不過文人的聊以自慰罷了。
【析】 文藝大眾化問題,是進步作家和理論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1930年3月1日出版的由郁達夫等編的《大眾文藝》上,載有多篇討論此問題的文章。鄭伯奇在《關于文學大眾化的問題》一文中指出:“最初的提出,不過文壇一部的問題,換句話說,不過只是新興文學技術的問題。新興文學的初期,生硬的、直譯體的西洋化的文體是流行過一時,這使讀者——就是智識階級的讀者——也感覺到非常的困難。啟蒙運動的本身,不用說,蒙著很大的不利,于是大眾化的口號自然提出了。”
魯迅《文藝的大眾化》在討論諸文中篇幅最短,沒有詳盡地闡述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的問題,但是魯迅所說,言簡意賅。他對各種現象和事實的洞察力,也表現在他的文章的結構層次分明,環環緊扣;同時,在其中運用令人信服的邏輯推理,更加深了文章的力度。
開宗明義:“文藝本應該并非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鑒賞,而是只有少數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鑒賞的東西。”首先確定的這一論斷,為文藝鑒賞或文藝作品的閱讀對象劃定了一個范圍。緊跟其后的“推論”,是從反面使這一論斷更加確定無疑。先假定,“作品愈高,知音愈少”是一個事實,由此而必然得出如下的結論:“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界上的絕作了。”如果說,人們認為 “曲高和寡” 的現象在特殊情況下有存在的可能;那么,說誰也不懂的東西便是絕作,眼明人可一眼窺出其荒謬性。因為“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缺乏必然性。因此,以此作為前提推導出的結論必然是不正確的了。而且,從歷史事實上看,結論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所以,前提也必在否定之例。真正的“絕作”,應該既流芳千古,又膾炙人口,在千千萬萬的讀者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象。
其后的論述,似將語氣轉折,其實是補充上述論斷的未到之處,使之更加合乎情理。特別是,魯迅始終不忘中國的特殊國情,特別是國民的教育程度。
作者和讀者是文藝大眾化問題的兩個相應的方面。讀者的知識、思想和感情須“大體達到相當的水平,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生關系”。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中介是文藝作品,文藝作品本身的性質可以使讀者和作者之間產生分離和隔隙,不能互相溝通思想和感情。而讀者素質的匱乏也同樣會產生這種狀況。可見,文藝大眾化的實現,有賴于兩個方面,即創作和鑒賞都是處于實現文藝價值的同一個整體之中的。如果說,“作品愈高,知音愈少”是一種極端的說法,那么,與之相反,迎合大眾“媚悅”則是另一個極端。魯迅在兩相對比之中,揭示了文藝大眾化的癥結所在。顯而易見,論述是辯證的,他成熟而敏銳的觀察力,就體現在由“但讀者也應該有相當的程度” 所引發的轉折之中。
其后,魯迅以幾個漸進的層次來逐步展開對有關聯的方面的扼要論述。首先,承認現下社會教育是不平等的,不同的教育程度,應有“種種難易不同的文藝”。但是,對作者的要求并不因此是均衡的,而是偏向于贊成“多有為大眾設想的作者”。人們當然不應無視教育不平等這個現狀,然而,正因為如此,文藝大眾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去促成它。“文藝大眾化”問題討論的本意也在于此。后者和前者的表述并不是矛盾的,更何況還有“一些陳腐的勞什子”在,這就進一步加重了“竭力來作淺顯易解的作品”一語的力度。
接著,筆鋒又一轉,轉入另一層次:“倘若此刻就要全部大眾化,只是空談。”這不是否定對“多有為大眾設想的作者”的強調。因為達至“大眾能鑒賞文藝”需有一個過渡和準備的階段。所述涉及于此,一方面是為了使作者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教育落后狀態; 另一方面,又兼顧地告訴人們:為了明天大眾能鑒賞文藝時代的到來,作者的任務是極其艱巨的。通觀魯迅所述,無不前后照應,脈絡分明;他以其高超的寫作手法,使短小的文章之中,包容了大得多的內涵。
上一篇:魯迅雜文《文學和出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詩歌《無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