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調歌頭 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
天地本無際,南北竟誰分?②樓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難論。③卻似長江萬里,忽有孤山兩點,④點破水晶盆。為借鞭霆力,驅去附昆侖。⑤ 望淮陰,兵冶處,⑥儼然存。看來天意,止欠士雅與劉琨。⑦三拊當時頑石,⑧喚醒隆中一老,⑨細與酌芳尊。孟夏正須雨,⑩一洗北塵昏。
【注釋】 ①甘露寺多景樓: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北固山,北臨長江。②“南北”句:根據宋金和約,淮水是當時雙方的分界線。作者在多景樓上眺望淮水,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慨。③中原一恨:指中原淪陷、尚未恢復這一大恨事。④孤山兩點:指京口附近的金山和焦山,兩山對峙,相距十里,屹立在大江之中。⑤“為借”二句:用“神人鞭石”的傳說。《三齊略記》:“(秦)始皇作石橋,欲渡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昆侖:即昆侖山。因昆侖山在西北,借指滄陷的中原。⑥望淮陰,兵冶處:淮陰,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淮陰市東南。兵冶處,《晉書·祖逖傳》載,祖逖北伐,渡過長江后,“屯于淮陰,起冶鑄兵器,得二千馀人而后進。”⑦士雅與劉琨:祖逖字士雅,劉琨字越石,都是東晉著名的將領。⑧頑石:指狠石。蘇軾《甘露寺》詩自注:“寺有石如羊,相傳謂之狠石,云諸葛孔明坐其上與孫仲謀(權)論曹公(操)也。” ⑨隆中一老:指諸葛亮。他曾隱居在湖北襄陽市西的隆中。⑩孟夏:陰歷四月,稱為孟夏。
【譯文】 天地本來無邊無際,究竟是誰把它強分作南北兩塊。望著樓前的諸多景色,中原淪陷的恨事似乎已經遙遠,令人難以為懷。正象這波平浪靜的萬里長江,突然插入兩座孤山,點破了水晶般的世界。為此要借助雷電的長鞭,將它驅趕附在昆侖山。
眺望淮陰,冶煉兵器的地方,儼然猶在。看來上天之意,只是缺少祖逖與劉琨這樣的英杰出來。再三拍擊寺前的頑石,但愿能喚醒隆中的諸葛老人,與他細酌美酒頻舉懷。孟夏正需來一場驟雨,一下洗去北方襲來的昏暗塵埃。
【總案】 這首詞較為成功地借助詞體表達情懷靈活多變、結構自由舒展的特點,以一種郁勃豪壯之氣充盈全詞,使政治情懷具有一種較為強烈的感情沖力,沖擊著讀者的心靈。多景樓之“多景”,融匯了作者之諸多情懷。有“南北竟誰分”之仇恨;有“孤山兩點”之壓抑,更有由此激起的“為借鞭霆力,驅去附昆侖”的壯志;而且.作者不但可以近觀。還可以“遠望”,將視線投入到歷史的深處。因為多景樓之“多景”,正由于凝結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于是,望“兵冶處”.懷想“士雅與劉琨”;“三拊當時頑石”,希冀“喚醒隆中一老”;這一切,都匯聚起來,成為一股激蕩的感情洪流,將郁結的情緒勃然沖出,激情地呼喚著一場蕩滌胡塵的猛烈的暴風雨。(駱冬青)
上一篇: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哀長吉《水調歌頭賀人新娶,集曲名》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