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湋·路傍老人》原文與賞析
耿湋
老人獨坐倚官樹,欲語潸然淚便垂。
陌上歸心無產業,城邊戰骨有親知。
余生尚在艱難日,長路多逢輕薄兒。
綠水青山雖似舊,如今貧后復何為。
“大歷十才子”以作酬唱詩而得名,其山水詩也頗多佳作。他們總的傾向是離現實較遠,集中一些感亂傷時之作,也多以自我為中心,真正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將目光投向人民,以下層老百姓為主角的詩篇為數較少,比較著名的就是耿湋的這首《路傍老人》。
“老人獨坐倚官樹,欲語潸然淚便垂。”詩篇開宗明義點出“老人”,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見到老人的苦況及向老人發問,下六句都是老人自述之語。官樹,即官道傍的樹,因大路是公家所建,故稱為官道。這兩句寫老人孤獨地倚著官樹而坐,詩人向前發問,老人未語先垂淚,總寫出老人的悲苦,并令人急于知道他垂淚的緣由。
“陌上歸心無產業,城邊戰骨有親知?!边@兩句“乃一篇之警策”。“陌上”,即老人面前的大道,“歸心”即思歸之心,接著句中又陡然來一轉折“無產業”,雖然思歸,可是故鄉的產業已經蕩盡,回去又靠什么生活呢?假如有親朋可以托庇,或許仍然可以歸鄉,可是老人的“親知”——親戚和朋友,又都化為城邊的戰骨。此句“有”,其實無,反言得妙。這樣,既無產業,又無親故,回鄉夢必然化為烏有,讀到這里,讀者也不禁為老人一掬同情之淚,和老人一起痛恨,詛咒這可惡的戰爭。
“余生尚在艱難日,長路多逢輕薄兒?!崩先思覠o家可歸,無親友可投,真正是走投無路,因而十分悲痛,“余生”二字有雙重含義,一是指虎口余生,沒有象“親知”那樣化為城邊的戰骨,二是說年紀老邁,剩下的生命已為日無多了,“艱難日”是說時局尚未太平,可見這首詩作于“安史之亂”尚未平定時。下句寫老人在流浪途中又經常受到輕薄兒的欺凌、侮辱,這真是“破屋偏遭連陰雨”。可憐的老人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可以最后喊出發自肺腑的哭聲:
“綠水青山雖似舊,如今貧后復何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老人卻歷盡劫難,備嘗辛酸,如今一貧如洗,真不知怎么辦才好!這兩句借與大自然的對比,喊出了老人積郁已久的聲音,這無疑是對那個動亂的社會的控訴,但這種控訴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這首詩通過描寫老人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了肅、代時期動亂的現實,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在詩風較為浮靡、題材較為狹窄的大歷十才子詩中,彌足珍貴,同情老人的詩,在“十才子”詩中也并非絕無僅有,如耿湋本人的《代園中老人》、司空曙的《梁城老人怨》等,但反映深度皆不及這首《路傍老人》。與此詩差可比肩的,是李端的一首五律《代村中老人答》: “京洛風塵后,村鄉煙火稀。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夜靜臨江哭,天寒踏雪歸。時清應不見,言罷淚盈衣。”這也是一首紀言之作,不過前七句為老人之言,最末句為詩人記述之言,結構與《路傍老人》相反。詩的首聯描寫京洛一帶,經過安史叛軍的踐踏之后,附近的鄉村人道稀少,炊煙不舉。頷聯說老人少年時即已無家可歸,如今已到衰暮之年,更加無依無靠。頷聯寫老人的悲痛之情,夜深人靜,他到江邊放聲痛哭,一抒悲懷,天寒地凍,他又踏雪而歸,可是,他早已無家可歸,又能歸到哪兒去呢?尾聯老人傷心地說:我再也見不到天下太平的日子了,說完之后,不禁熱淚盈衣。從藝術上看,這兩首寫老人痛苦的詩都純用白描手法,不假故實,文字上也絕無雕飾痕跡,《路傍老人》中的頸聯“余生尚在艱難日,長路多逢輕薄兒”,和《代村中老人答》中的頷聯“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本應對仗,此處都未對,這在講究格律和字句工整的“十才子”詩中,不能不說是兩個例外,究其原因,是由于詩人被老人的不幸遭遇所感染,對當時的混亂現實極為不滿,發而為詩,自然噴薄而出,無暇雕章琢句了。
就內容而言,詩人選擇老人作為描寫對象,表現時代動亂,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來老人問題是社會都很關注的問題,孤獨無助的老人更是亂世中生計最為困窘的人,二來中國歷來有敬老的美德,寫老人的不幸最易引起人們的同情,三來“十才子”們在詩中寫老人的不幸,也常常悲嘆自己的衰老,這正是他們身處亂世而又無力振作的迷惘心理的折射。
上一篇:《李白·贈裴十四》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維·過劉司直赴安西》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