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詩《早雁》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不僅擅長七絕,而且精于七律?!对缪恪繁闶撬钠呗傻拇碜?。這是一首托物以寫時事寄寓感慨的詩。唐武宗會昌二年(842)秋八月,回紇向南發(fā)動軍事騷擾,“過杷頭烽南,……驅掠河東雜虜牛馬數萬”(《通鑒》),使北方邊地各族人民流離四散。時杜牧在黃州任刺史,聽到這個消息,便寫下這首詩,借描寫驚飛四散的大雁反映這一時事,同時寄寓深切的感慨。
詩的一、二句就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 邊地仲秋雁群突然受到胡騎的射襲,立刻驚飛于云天之外,四方逃散,發(fā)出凄哀的鳴聲。第二句連用四個動詞: 驚、飛、四散、哀,凝煉而形象地刻畫出鴻雁突然遭襲的情景。這兩句,前句為因,后句為果,虜弦一開,鴻雁便驚飛,銜接如此緊湊,說明事發(fā)突然。事實正是如此,據《通鑒》載,事發(fā)之前,朝廷對回紇一味姑息,“曲徇其所求”,直到八月七日,仍未覺察回紇的意圖,時有《論回紇事宜狀》還說:“回紇自至杷火烽北,已是數旬,奏報寂然,更無侵軼?!笔掳l(fā)之后,邊將又只敢“閉城自守”,不敢出兵反擊。正是由于朝廷姑息、麻痹,才使邊地人民遭到流離失所的痛苦。作者對此當然憤慨,這層意思詩中沒有明寫,但還是可以意會到的。三、四句想象鴻雁飛經都城長安上空的情景: 月色清冷,仙掌孤聳,那冷寂的長門宮,燈光黯淡,長空中出現(xiàn)因驚飛四散而失群的孤單雁影,不時傳來幾聲無力的哀鳴。整個畫面顯出一種無言的冷漠。這冷漠的圖景,似有所暗示。驚飛失群之雁的孤獨凄哀,是否引起深居宮中的皇帝的關心?《通鑒》記載,回紇騷擾之后,唐武宗賜回紇書便說:“中外將相咸請誅剪,朕情深屈己,未忍幸災。”就是說,將相們都請求討伐回紇,但皇帝不忍心這樣做。到十一月,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上言,請出兵討伐回紇,結果又“詔不許”。當時朝廷的議論是“俟來春驅逐回鶻”。這說明,皇帝并不著急,不把邊地人民的痛苦放在心上。詩中冷漠圖景的描繪,寄寓了作者極大的憤慨。五、六句由驚雁南飛想到它們來年的北歸。朝廷不是說俟來春驅逐回鶻嗎?那么驚散南飛的大雁能不能隨春而回到故土呢?詩人對此表示懷疑:“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須知”、“豈逐”,以虛詞呼應,有一種連貫流麗的語勢,杜甫詩常有此句式。前四句只是對邊地人民現(xiàn)在悲哀處境的同情,這二句則進一步想到他們將來的無家可歸,對邊地人民的同情和關切,對朝廷的不滿又加深了一層。七、八句則勸慰無家可歸的“驚雁”,為它們設想歸宿: 不要厭棄瀟湘一帶人煙稀少,那里水中澤畔長滿了菰米莓苔,盡可食用,不妨就安居下來吧。相傳雁不過衡陽回雁嶺,所以想象它們就在瀟湘一帶停留。這勸慰,一方面再次表現(xiàn)了作者對流離失所的人民的同情和體貼,另一方面,又不過是于無可奈何之中故作寬慰之辭。這種寫法杜甫常有,如《無家別》中寫陣敗歸來的戰(zhàn)士回到家中,家里已蕩然無物,縣里又把他抓去服役,這時他想:“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家鄉(xiāng)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表面上自我寬慰,實際上無可奈何,在無可奈何中含著深沉的憂憤。杜牧這兩句詩似乎也包含這樣的意思: 朝廷已無意驅逐回紇,你們恐怕只有在異鄉(xiāng)安居了,再一次寫出對朝廷無力驅逐回紇的不滿。總之,這首詩通篇用了比興象征手法,句句寫雁,又句句暗切時事?!短埔艄锖灐肪戆艘飓I忠之言曰:“牧之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jié),尤其所長。”這首七律正體現(xiàn)了這樣的特點。
上一篇:詩歌·薩都刺詩《早發(fā)黃河即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謝脁詩《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