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回軍三韻
(唐)李益
行行上隴頭,隴月暗悠悠。
萬里將軍沒,回旌隴戍秋。
誰令嗚咽水,重入故營流①。
【作者簡介】
李益(748~829年),中唐詩人。字君虞,陜西姑臧(今甘肅武威市)人,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北游河朔。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十六年南游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歷任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平生自負才學,多所凌忽,為眾不容,諫官舉其幽州詩句,降居散秩。憲宗時重新起用為秘書監,遷太子賓客、集賢學士,判院事,轉右散騎常侍。大和元年(827年)任禮部尚書,后以禮部尚書致仕卒。李益長于詩歌,著有詩集一卷,《全唐詩》編錄其詩二卷。
【詞語簡注】
①故營:舊的營壘。營指駐軍的營壘。
【內容簡析】
李益是大歷十才子之一,曾有過十年戎馬生涯,所寫邊塞詩廣泛流傳,樂工常常付之管弦。李益邊塞詩,尤其是七言絕句,其境界之蘊藉,語言之雋美,音韻之流暢,確乎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觀回軍三韻》一詩,雖為五言,卻也充分展現了李益邊塞詩“慷慨意氣,武毅獷厲”的特點。
中唐國勢衰微,藩鎮割據,邊防不固,內亂頻仍,李益的家鄉涼州就是此時陷入吐蕃之手的。時代的風雨不能不在詩人的心靈上留下一道陰影,在李益詩集中,像高、岑那樣描寫雄偉壯闊的征戰場面的作品幾乎沒有,歌唱勝利的聲音漸漸喑啞了,大軍出征的雄壯場面,我們也很難找見,更多的是對邊疆緊張形勢的擔憂焦慮。《觀回軍三韻》是寫將軍陣亡、部隊回撤的景象。“行行上隴頭,隴月暗悠悠”,全詩起筆即寫氣氛的低沉,月色的凄清,表現大軍回撤上六盤山時的低落情緒。“萬里將軍沒,回旌隴戍秋”兩句,則交代了士氣低落的原因:將軍出征陣前亡,全軍回撤戍邊防,表現了戰爭的殘酷。末兩句,以六盤山之水嗚咽流淌,重入古舊營壘的自然現象,譴責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給士兵們帶來的不幸,表達了對陣亡將士的深切同情。
上一篇:(元)邱處機《復歸隴山》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唐)岑參《赴北庭度隴思家》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