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會·第二折
(苗光裔儒扮上,楚昭輔戎裝隨上,苗云)某,苗光裔是也。自從前者相得趙大公子有天子之分,不想被朝廷禮聘,見授都點檢之職,某一向就在軍門聽用。近日聞得北漢兵入寇,朝廷命點檢出師北伐,某等亦須收拾軍裝則個。呀呀,好怪也!你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相蕩,此天命也。咱弟兄每急急回家,準備出征則個。(下) (太后宮妝法服引幼主黃袍及石守信戎裝、陶縠文扮上,云)我乃周家太后是也。自從先帝世宗晏駕,立此幼子宗訓為君,四方擾攘不寧。近聞漢、遼兵自土門東下入寇,我朝有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文武全才,乃先帝簡用之臣,又兼他手下將校精強,可著他去征伐一遭。石守信即便傳旨:著趙匡胤掛印總兵官,率領本部人馬,北征遼、漢,早建大功者。(石云)領圣旨。(并下) (正末戎裝引趙普、曹彬、苗訓、楚昭輔、李處耘、鄭恩上,云)某,趙匡胤是也。自從元帥石守信舉薦,蒙世宗皇帝委任,直做到殿前都點檢之職,多虧眾兄弟扶持。今日蒙幼主圣旨,著我統兵北伐,我引本部下人馬及眾將校趙普、曹彬、苗訓、李處耘、楚昭輔、鄭恩,一同征進。這一去犬羊巢穴一時平,錦繡江山三箭定。(唱)
[南呂·一枝花]漫漫殺氣飛,滾滾征塵罩;懨懨紅日慘,隱隱陣云高。軍布滿荒郊,我命將憑三略,行兵按六韜。右白虎左按青龍,后玄武前依朱雀。
[梁州第七]護中軍七層劍戟,守先鋒萬隊槍刀,五方旗四面相圍繞。朱幡皂蓋,黃鉞白旄;箭攢雕羽,弓掛龍鞘。滴溜溜號帶齊飄,威凜凜掛甲披袍;撲咚咚鼓擂春雷,雄糾糾人披繡襖;不剌剌馬頓絨絳,咆哮,戰討。馬和人飛上紅塵道,金鐙穩、玉鞭裊,催動龍駒把轡搖,轉過山腰。
(云)行不幾里,又早天晚也。(唱)
[牧羊關]見幾點寒星現,一鉤新月皎,看看的兵至陳橋。教前隊休行,催后軍趕著,屯車仗離官道,就館驛度今宵。疾忙教各部下關糧米,對名兒支料草。
(正末云)左右,軍行到何處了? (眾云)前到陳橋驛了。(正末云)接了馬者。鄭恩那里? (鄭云)有。(正末云)傳下將令去者:大小三軍,諸名將校,各依隊伍安歇,勿得喧嘩,違令者斬! (唱)
[賀新郎]諸軍眾將一周遭,小心的下寨安營,在意的提鈴喝號。七禁令五十四斬從公道,丁寧休犯法違條。卷旌旗停斧鉞,臥鞭鏈豎槍刀。悄悄的各依隊伍休喧鬧,解鞍松戰馬,卸甲脫征袍。
[隔尾]五更籌更聽金雞報,一部從休辭永夜勞。畫角齊吹玉梅調。人休貪睡著,馬須要喂飽。我且半倚幃屏盼天曉。(眾下)
(正末睡科) (鄭同李處耘上云)某,都押衙李處耘是也。今同鄭將軍等跟隨趙點檢征進,軍次陳橋驛。某等想來,主上幼弱,我輩出死力破賊,誰則知之?今太尉掌軍政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從征伐,建立大功,人望已歸,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鄭云)李將軍說的是。(李云)咱與趙書記計議則個。(鄭云)趙大人有請。(趙普上云)某,趙普是也。見充點檢帳下掌書記官,今日從征,軍次陳橋。這早晚只聽有人呼喚,未免出見咱。(做見科,李云)諸將無主,愿冊太尉為天子。(普云)太尉忠心,必不汝從。(李云)軍中偶語則族。今已議定,太尉若不從,則我輩安敢退而受禍! (普叱云)策立大事,固宜審圖,爾等何得便肆狂悖!諸將各宜嚴束部伍聽命。(鄭云)若依你等議論,何時是了? (扯黃旗蓋末身,眾呼噪科)(正末驚醒科,唱)
[哭皇天]把好夢來驚覺,聽軍中不定交。那里也兵嚴刑法重,則末早人怨語聲高。(眾軍一擁向前,齊呼萬歲) (正末唱)險將咱唬倒,廟廊召會,臺省氧,君王振怒,太后生嗔,不剌則俺這歹名兒怎地了?驚急列心如刀鋸,顫篤速身如火燎。
(苗云)主公上應天心,下合人望,乃真命帝王也。(正末云)噤聲! (唱)
[烏夜啼]都是你謊陰陽惹得諸軍鬧,一個個該剮該敲。(鄭云)哥哥,你先身上穿了黃袍,如何倒說俺不是? (正末唱)呀!原來這犯由牌先把我渾身罩。(普云)天命已定,天數難逃。主公亦應天順人。(正末唱)你道是天數難逃,可甚么情理難饒。不爭這杏黃旗權當滾龍袍,可將這出師表扭作交天詔。我想受禪臺,爭似凌煙閣,汝貪富貴,吾豈英豪!
(正末云)此事決不可行。(眾將喧呼科,正末云)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主,能從我命則可,不從我命,決不可行。(眾皆跪云)唯命是聽。(正末云)太后幼主,我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汝等勿得凌暴及動擾黎民,劫掠府庫,違令者滿門皆斬! (眾云)一聽禁令。(太后、幼主、石守信、陶縠上,云)昨因北漢入寇,遣趙點檢出征,今早聞眾軍士立趙點檢為帝。我想來,四方不寧,必得真主撫馭,今趙點檢威望素著,人心推戴久矣,何不就同往陳橋,效堯、舜故事,禪位一遭,有何不可?(做行科、到科,云)來到這軍門前,石守信入報去。(石云)報總兵得知,太后到來。(末下迎見科,太后云)五代亂離,人民涂炭。將軍功蓋天下,堪居大寶。老身母子情愿禪位則個。(正末云) 臣名微德薄,豈堪居此大位! (太后云)幼子孤弱,不能撫馭四方,將軍德過堯禹,正宜受禪。(正末唱)
[紅芍藥]娘娘德行勝唐堯,微臣比虞舜難學,不爭讓位在荒郊,枉惹得百姓每評詙。(幼主云)將軍,聽太后旨者,我愿受藩服足矣。(正末唱)臣怎敢等閑將天下交,您君臣再索量度。(鄭恩仗劍做怒科) (正末唱)你磨拳擦掌枉心焦,休得要亂下風雹。
[菩薩梁州]你可也暢好是干喬,休施風暴。休胡為亂作,(鄭云)哥哥,我一發都殺了。恰不伶俐! (正末唱)則一句唬得我顫欽欽魄散魂消。不爭這老鴉占了鳳凰巢,卻不道君子不奪人之好,把柴家今日都屬趙,惹萬代史官笑,笑俺欺負他寡婦孤兒老共小,強要了他周朝。
(石云)今日就此受禪,必須有策語方可行禮。(陶云)有有。(自袖中出詔科,石云)既有了詔書,眾官跪者。(陶念科云)“大周皇帝詔旨:天生蒸民,樹之司牧;二帝推公而受禪,三主乘時而革命,其極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歸。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稟上圣之資,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西討,厥功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謳歌獄訟,歸于至仁。應天順人,法堯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嗚乎欽哉!祗畏天命。顯德七年正月初五日。” (眾將呼萬歲起科,正末云)眾將校聽我戎飭。(唱)
[二煞]尊太后如母呵,您百官頓首聽教道,待幼主如弟呵,教經典留心謹向學。朝廷內外舊官僚,勿得欺凌,盡皆榮耀。則今日軍馬回莫驚擾,把龍袖嬌民休唬著,勿犯秋毫。
[尾] (指趙)你坐都堂,朝廷政事休差錯; (指石)你掌樞密,天下兵機勿憚勞; (指苗)你掌司天,算星曜; (指李、楚)你做元戎,司斬斫; (指曹、潘)你統雄兵,做招討; (指鄭)你管親軍,守城廓; (指王)你統貔貅,驅將校; (指幼主)兄弟誦詩書,習禮樂; (指太后)娘娘居龍樓,住鳳閣;不是我依勢奪權,使強欺弱。既然立草為標,必須坐朝問道:賞不間親疏,罰須分善惡;有罪的加刑,有功的贈爵。不是我挾天子令諸侯、篡宗廟,恐民心變了把山河棄卻,因此上權受取這一顆交天傳國寶。(眾并下)
(吳越王引相國吳程冠服上,詩云)百萬精兵聽指呼,衣冠四世守全吳;我生直欲全忠節,不愧人間大丈夫。某,姓錢名俶,字文德,本貫杭州人氏。自祖公公錢镠在唐昭宗時平黃巢有功,封有吳趙,更五朝世守此邦。今聞中原趙點檢登基,治同堯舜,聲教萬里,比五代之君,判然不同。正四方混一之時,倘或出師,自當入貢咱。(吳云)等王師出來,決一死戰,納土未為遲也。(共下) (南唐李主引丞相徐鉉上,詩云)雄據江東二百州,六朝基業喜兼收;中原將士休窺伺,百萬精兵在石頭。某,姓李名煜,字重光,江東人也。自我祖父建國江東,傳國三世。近聞中原大宋皇帝即位,操練兵馬,有下江南之志。況我貢獻不缺,必欲見伐,如何是好也!不免練兵防守則個。(下) (蜀主孟昶引相國王昭遠上,詩云)幾年辛苦下四川,東視中原各一天;秣馬練兵常預備,先人世業肯輕捐?某,蜀王孟昶是也。自先君王于全蜀,某承其基業,眾官僚立我為大蜀皇帝。中原連歲多故,不暇外攘,今周朝革命,宋皇踐祚,志在吞并,難同五代之君。誠恐兵臨劍閣,將如之何?須索守備咱。 (下) (南漢主劉鋹引相國龔澄樞上,詩云)久鎮潮陽眾日強,幅員千里盡炎方;外夷多少皆朝貢,南國人稱廣漢王。某,姓劉名鋹,南漢王是也。 自先祖領節旄于潮廣,奄有南海,后值五代擾亂,遂獨霸一方。今中原有宋皇帝登基,四方混一,唐、吳已稱朝貢,某偏居瓊海,王師一出,將如之何?須扼把險要以御之,斯為得策。(下)
在元代后期的劇壇上,出現了很多歷史劇。《風云會》是其中較有特色的作品。從中可見,羅貫中不僅是寫歷史小說的名家,而且也是寫歷史劇的大手筆。
在取材上,《風云會》所寫的是趙匡胤由青年時的漫游、應募,發動陳橋兵變取得政權,到削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割據勢力,統一中國的史實。幾乎概括了宋太祖趙匡胤的一生,但重點在建立北宋政權。《宋史》成書于元末至正五年(1345),羅貫中寫《風云會》,很可能直接取材于《宋史》的《太祖本紀》及有關列傳。他取材于此,以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為中心,以“龍虎風云會”標題,極意贊美太祖君臣削平割據勢力,顯然寄托著他的政治抱負: “圖王”之志。
在剪裁上,主要截取這樣幾個片斷:第一折寫趙匡胤的天賦,以苗訓卜相為情節;第二折寫趙匡胤的威望和忠信,以陳橋兵變為情節;第三折寫趙匡胤的勤政和才略,以雪夜訪趙普,召群臣聚議,部署出擊后蜀、南漢、南唐、吳越為情節;第四折是第三折的結局,也是側寫趙匡胤的威力(他雖然沒有出場),以主將戰勝諸王為情節。這樣剪裁,確是把趙匡胤最主要的業績攝取了。
這里選取的第二折,取材于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即是趙匡胤巧妙地取得政權的規模很大的政變行動。這樣的政變,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混戰局面之下,是屢見不鮮的,不過有的是豪奪,有的是巧取,美其名曰“禪讓”。趙匡胤屬于后者。把這樣一次規模很大的政變行動搬上舞臺,這要靠劇作家的組織戲劇矛盾、集中概括史料的本領。羅貫中在歷史劇《風云會》里對《宋史·太祖本紀》中的史料進行了較為成功的處理。
將《太祖本紀》和本劇第二折的劇情相比較,最明顯的差別是:一、史料是趙匡胤回京后受禪即位、封贈官爵,而劇情是在陳橋完成的,環境沒有改變;二、史料是范質、陶縠被逼迫才拉出周恭帝禪讓,而劇情是讓太后、幼主、石守信、陶縠主動出京,趕到陳橋禪讓帝位的。羅貫中這樣寫,主要是為了使劇情更集中,便于組織戲劇矛盾。如果按照史實去寫,使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后,回到汴京受禪、封爵,則必須增加場次。不增加場次而又不能丟掉重大歷史關節,完成受禪、封爵的過程,于是劇作家就讓太后引幼主、石守信、陶縠等人,走出京城,向陳橋集中。這樣的集中,固然是為了不增加場次而又比較集中,但和劇作家歌頌趙匡胤的威望、謙恭和忠信也是大有關系的。劇作家要力圖表現:陳橋兵變、太祖受禪是合于“天意人愿”的,竟使太后、幼主也受到了感召,來到趙匡胤面前,交出天下。然而,就是在這種“天命已定”、“人望已歸”、太后皇帝“情愿禪位”的情況下,趙匡胤還再三不肯受禪,這是何等的謙恭、忠信啊!
羅貫中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時期。元末,義軍四起,他參加過義軍軍事。那時確是“四方不寧,必得真主撫馭”。他希望有個好皇帝,來統一中國。《風云會》就突出表現了這種思想。第三折雪夜訪趙普,羅貫中把宋太祖理想化到超過了漢高祖和唐太宗。羅貫中歌頌好皇帝,恐怕也與明太祖有關。明人王圻在《稗史匯編》中,似乎對羅貫中有些惋惜,說他本來“有志圖王”,可是遇到了圣主明君,卻退而寫起“稗史”來了,實在“輸扶馀一著”。“扶馀”事出唐傳奇《虬髯客傳》:虬髯客也有王志,后見明君(唐太宗),于是跑到扶馀國做了國王。羅貫中寫小說,還比不上虬髯客到扶馀國稱王。“扶馀國”當然屬于子虛烏有。不過這里透露了,羅貫中認為明太祖是個好皇帝。因而,他如此美化、歌頌宋太祖,或許與明太祖不無關系。總之,不論是在四方不寧的元末希望出現好皇帝,還是認為明太祖就是個好皇帝,這種思想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把陳橋兵變這樣大的軍事政治行動搬上舞臺,而又寫得有條不紊,的確表現了羅貫中是善于描寫軍事政治行動的大手筆。他的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說明了這一點,《風云會》也說明了這一點。
歷來的戲劇家,大都很欣賞本劇第三折“訪普”的曲詞。這里選的第二折,其中的曲詞也寫得很好。尤其是描寫兵將出征、行軍、宿營的場面和情景,沒有實際軍事生活是寫不出來的,沒有筆力也是寫不出來的。
[南呂·一枝花]寫出征前的氣氛:漫漫的殺氣,滾滾的征塵,慘淡的紅日,隱約的陣云。這些描寫,對于趙軍的威風作了很好的烘托。
[梁州第七]寫趙軍的盛大陣容:號角的彩帶,滴溜溜齊飄;威風凜凜的將領,掛甲披袍;戰鼓咚咚,聲如春雷;雄糾糾的軍士,身穿繡襖;戰馬撲啦啦地抖動轡頭;將士馬匹飛也似地走上長征道。此曲從前曲的虛筆轉入了實寫,把軍隊寫活了。場面寫得也很壯闊。
[牧羊關]一曲描寫夜行軍的情景,真實而有韻致,簡潔而又形象。“幾點寒星現,一鉤新月皎”,把夜景勾勒得如此清新、寂靜,這就反襯了趙軍隊伍的遵守軍紀。
[賀新郎]一曲寫宿營時的紀律,也是從“靜態”中著筆的:卷起旌旗,停下斧鉞,放倒鞭鏈,豎起槍刀; “悄悄的各依隊伍休喧鬧”,是行軍、宿營的點睛之筆。
[隔尾]一曲寫巡營警戒,氣氛更加寂靜; “畫角齊吹玉梅調”,以哀厲之聲更加強了警戒的神秘色彩。
以上五首曲詞,可以組成一卷完整的畫面,不論渲染還是勾勒,都是很出色的。這樣有聲色、有層次地勾畫大隊伍的行軍圖,在元雜劇描寫軍事生活的作品中還是少見的,因此羅貫中的《風云會》曲詞,堪稱此類曲詞的上品。
如此寫出這些曲詞,作者的意圖是在于表現趙匡胤的軍事才能和在軍中的威望,為陳橋兵變被部從擁戴為皇帝作好了鋪墊。以下的曲詞卻從相對的角度插筆,寫他才高而不驕,威大而有信,表現他的忠孝之德、謙恭之品。這些方面,為作者表現理想的好皇帝——仁義禮讓之君,確也起到了作用。[紅芍藥]、[二煞]二曲極力寫趙匡胤對太后、幼主的忠心; [菩薩梁州]、[尾]二曲,又極力寫趙匡胤對勸其受禪的部從的嚴厲態度,都是為了表現他的仁義禮讓。
總之,不論是曲詞,還是賓白,都表現了羅貫中筆力雄健的風格。
上一篇:看錢奴·第二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竇娥冤·第四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