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九宮山風景區》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鄂東南通山縣境南部。由九宮山、森林公園和李自成墓三個部分組成。全區面積47平方公里,呈東西向狹長形。主要山峰銅鼓凸、三峰尖、龍瑞山、老崖尖、大仰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老崖尖海拔1667米,是鄂東南第一高峰。九宮山名,始見于《太平御覽》一書,“晉安王兄弟九人筑九宮于此”。后人考證,晉安王系指南北朝時期陳朝的陳柏恭。唐初,陶、姚二道姑以及唐代名道羅方遠均在此修煉,并留有二仙洞。瓶壺臺、羅公洞等“仙跡”。南宋時道士張道清攜詔書至此建道教香火地,寧宗趙擴御賜宮名“瑞慶宮”,并親擬道派四十字,故九宮道派被稱為“御制道派”。張道清和他的弟子多被封為真人或先生。元代是九宮山道場的鼎盛時期,元惠帝曾在詔書中稱瑞慶宮為全“毀而復興”的五大道場之一。歷代文人如蔣之奇,謝枋得等都為九宮山賦詩,趙孟頫,歐陽玄為九宮撰文書碑。九宮風光舊有八景,其中以噴雪崖和云中湖為最著。噴雪崖垂直高度約70米,山風卷起飛瀑,如雪飛揚,故名。云中湖位于海拔1230米處,容積百萬立方米,是湖北著名的高山湖泊。九宮山上有宗教建筑“真牧堂”,建于1207年,至今保存尚好。還有元、明兩朝石雕多件。森林公園有原始次森林、幽谷、奇崖、潭瀑。大崖頭瀑布曲折奔瀉高達數百米,金雞谷茂林修竹繁花似錦,五步一潭,十步一瀑。李自成墓座落九宮山下,今建有墓道,祭臺和陳列館,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陳列館中除陳列有關文獻史料外,還陳列李自成鎏金馬蹬一只,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
〔古詩文賞析〕 韓九山談噴雪崖之勝寄題一律 明·朱廷立
神人巧鑿蒼龍口,噴瀑孤懸何所依。
玉液風飄千壑潤,雪花光閃四時飛。
亂峰積翠迷仙跡,異草浮香寰客衣。
我欲扶筇一相房,直從絕頂濯纓歸。
朱廷立,通山人,明嘉靖時進士,官至四川巡撫,禮部侍郎等職,著有《兩崖記》行世。他年輕時立志苦讀,從不出游,也未登臨過九宮山。后入仕途,更無暇暢游山水,后經同鄉友人南澗韓少崖(字九山) 向他介紹,使他詩興大發,欣然命筆。
九宮山上的噴雪崖,在宋人的游記中。已頌其為九宮第一勝景,歷代贊詩甚多。作者雖然只是聽人介紹,由于鄉情的存在,詩句中既有充沛的情感,又有獨到的見解。額聯上句:“風飄千壑潤”,著重刻劃出一個“噴”字,接著又寫到“雪花光閃”,已經道出這一獨特的景觀。“特”的形成,在首聯中已經作了說明“巧鑿蒼龍口”,“噴瀑孤懸”。噴雪崖的出水口甚窄,大流量的泉水從平闊淌奔向一個狹窄的出口,故而形成“噴”的動態,而不是瀉;成為孤懸,而不是依附山崖的流淌。古今描述瀑布的詩甚多,佳句也甚多,此詩卻寫出了“瀑”與“瀑”的不同。
詩人多么希望去觀賞這一奇景,并追溯到泉瀑的絕頂,借寒冽的清泉,來洗濯頭上的纓冠。一直到他辭官致仕的晚年,才得遂此愿,多次扶筇登山,寫下了《九宮行》、《登九宮》等詩篇,再次以實見的景觀,描述了“飛泉噴雪萬仞下,而我仿佛聞風潮”、“泉傾萬斛雪,樹喊眾山風”。這已經是目有所見,耳有所聞了。
(王致遠)
〔現代散文〕 離闖王墓不遠,便是九宮山旅游區的森林公園。這里有一個風景點,名叫“三潭一線天” 。它,蜿蜒于峰巒疊翠的幽谷之中。由于新辟,鮮為人知,旅游者不多。但它秀麗如畫,卻似嵌在深山里的一顆明珠。
“三潭”者,瀑布三級也:“一線天”當然是指雙峰緊峙的幽谷。然而它那動人的姿容和難以名狀的神韻,卻是非親身經歷不能感受的。“顧名思義”難以“入木”,更不用說“入木三分”了。
我隨游人走進峽谷,只覺滿眼幽綠,暑氣頓失,渾身一爽。周圍光線暗淡下來,景色顯得格外柔和。抬頭看,迎面是一幅飄動的、有聲有色的“銀河倒掛圖”。石壁上刻著五個大字:“鄂南第一潭”!是否“第一”,我沒有考究,難斷名次,但我卻覺得這瀑布很有特色:既具豪放的氣質,又含婉約的魅力。兩者相兼,天然渾成,實是難得。不是么?你聽!深谷夾壁,瀑聲回蕩,音量要比空曠的高山飛瀑大多了。置身其中,只覺轟然雷動,連天接地,氣勢格外“壯美” 。但它畢竟不是飛瀑千尺,近看,難卷“千堆雪”,遠看,倒象懸空掛著一匹白練,因此,它又給人以詩意般的“秀美”之感。這“壯美與秀美”的結合,便是剛中帶柔,柔中有剛了。
順著峽谷的空中索道,溯溪而上,連過三潭。一路流水淙淙,腳下玉龍起舞。漸漸地我產生一種錯覺,仿佛到了九霄仙境,猛抬頭,只見彩云片片,在狹窄如線的天空飛過。它給青翠欲滴的山林抹上一層嫣紅。轉眼間,卻又神話般地消失了。
這山上有許多奇峰怪石,酷似金雞、狐貍、豺狗……于是,便產生了一系列神話——金雞下山,偷吃莊稼。神人發覺,追上山來,金雞欲逃,路遇仙人。舉手一指,化為石峰……然后是“狐貍鎮金雞”、“豺狗鎮狐貍”,反正只要互相“鎮”住,不再下山為害百姓便罷了。這是仙人的苦心,善良人的愿望,構成了美好的神話。
(陳堂明)
〔民間文學〕 李闖王在李家鋪脫險之后,在皇躲洞又躲過了一難,放馬誤入葫蘆造,只見山高路陡,加上連日趕路,幾天都沒有吃上飯,真是人困馬乏,抬腿上一蹬山路的臺階都難,路上又不見一個行人,只好坐下來休息一下。李闖王正在思謀下一步如何走,發現一個白發蒼蒼老太婆,肩挑一副竹擔,一頭籃,一頭罐,很像是給田里人送飯,闖王急忙上前,攔住去路,伸手揭開竹籃的蓋布,想看一看是什么東西,這一下把老太婆嚇得不輕。回頭就要走,可是,籃子又叫李闖王抓住了。走也走不脫。闖王急忙說:“老人家,把籃里的粑粑給我幾個吃吧!”老太婆急得直搖頭,也不知道是聽不懂他的話還是不肯給他粑粑。一見到粑粑,李闖王的肚子可就餓得出奇了。也不顧三七二十一,掏出一砣白銀,嘴里說著“我不白吃你的,給你銀子……”說著把銀子往籃里一丟,就伸手拿粑,老太婆朝后一退,竹籃脫了頭,那一頭的瓦罐可也就打了翻翹,順著山坡朝下滾,罐碎了,粥潑了。老太婆回頭就跑,李闖王也無可奈何,只好吃了再說。
李闖王的粑粑還沒有吃完,老太婆帶著她的3個兒子找來了。說起她這3個兒子,個個膀大腰圓,是灣子里有名的一霸。特別是那個老三,有900斤的力氣,人稱程九百,一向蠻橫不講理,平常沒理的事,他都是拿拳頭跟別人說話,如今聽說有人搶他的飯食,那還能不火冒三丈嗎!抄起一條沖擔就跑上山來。李闖王一看這個陣勢,料定有點麻煩,還是想和平解決,連忙把銀子捧在手上,笑臉相迎,程九百不問皂白,一條沖擔當胸就捶,李闖王只好退讓躲閃,老大和老二一個拿一柄鋤頭,一個提一條山茶擔,也來上前助戰圍攻。李闖王可是個身經百戰的大將,這幾個無名小輩盡管氣勢洶洶,他也不會把他們放在眼里,再說他也不想傷害他們,所以沒有動手抽劍。程九百一沖擔剌來,闖王閃身,單手捉住沖擔,一拉一送,程九百就站不住了,仰面朝天倒下去,他就地一滾正滾到一個土坎下邊,還想站起來,李闖王趕上去,一抬腿騎在他身上。到這個時候,李闖王還是沒有打算殺程九百。要是想殺他,還用抽寶劍,一拳頭就可以送他的命。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地勢對他不利,只能防著周圍,看不到土坎上邊的事,這一下可就壞事了,老大是本地人,地勢熟,幾步就竄到土坎上去,神不知鬼不覺,掄起鋤頭照李闖王頭上砍去。老話說的有“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這一下李闖王可就歸天了。真沒想到,這么個大人物,竟死在幾個無名小輩手里。
(王致遠 整理)
上一篇:詠《九華山風景名勝區·九子泉聲》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二十四橋景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