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陳與義詩《傷春》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據四部叢刊本《增廣箋注簡齋詩集》,下同)
這首七言律詩作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二月間。當時,宋高宗為避金侵略者而逃到溫州,金軍和宋軍相持于湖南,詩人則因戰禍而流亡于湖南、江西一帶。
為了理解這首詩,先讓我們知道當時一些戰爭情況。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很強大,多次向南進犯。脆弱的宋軍節節潰退。北宋末代皇帝欽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軍攻陷宋國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市,又稱汴京)。次年四月,金軍洗劫東京,俘擄宋太上皇帝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和皇太后、皇后、妃嬪宮人和男女市民而去,北宋滅亡。五月,宋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被擁立為帝(即宋高宗),重新建立宋王朝(史稱“南宋”),改年號為建炎元年。金軍繼續南侵。這年十月,宋高宗遷到揚州(今江蘇揚州市)。建炎三年(1129)正月三十日,金軍攻破泗州(舊城在今安徽洪澤湖旁,十七世紀后期沉于湖底)。二月初一日,宋高宗作好沿運河向南逃避的準備。初三日,金軍攻破天長(今安徽天長市,在揚州西北不遠)。宋高宗逃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金軍洗劫焚燒了揚州。宋高宗又先后逃到杭州(今浙江杭州市)、越州(今浙江紹興市)。不久,西路的金軍攻陷江西的洪州(南昌市)、撫州(臨川市)和袁州(宜春市),東路的金軍攻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宋高宗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十二月,金軍攻陷杭州,宋高宗逃到昌國衛(今浙江定海市)。建炎四年(1130),金軍攻陷明州,宋高宗航海逃到溫州。二月,金軍自江西乘勝移兵湖南,圍攻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守將龍圖閣學士向子諲(詩中稱“向延閣”)帶領軍民拒不投降,攻守八日,金兵登城放火,向子諲率官吏從城中逃出,潭州失守,金軍在潭州屠殺劫掠六天才去。這首《傷春》詩對南宋朝廷的瓦解之快,寄以無限憂傷。
全詩共八句。 前六句寫“傷春”,末二句寫向子諲的英勇事跡,是說在“傷”中有一絲慰藉。寫“傷”時以傷國事(前四句)為主,也傷自己(第五、六兩句)。
傷國事的四句,第一、二句寫宋朝廷的軍政最高決策者沒有方法制止金軍的侵略,以至金軍越來越深入。第三句寫公元1127年金侵略軍占領北宋首都汴京,第四句寫當今南宋皇帝宋高宗被金侵略軍脅迫而逃到“窮海”之地的溫州。第三四句中“初怪”、“豈知”彼此照應,昭示了南宋王朝瓦解之快。第四句中“飛龍”指宋高宗,除用《易經·乾·九五》爻辭“飛龍在天”以飛龍比皇帝的故典外,還用當時的事: 這年(公元1130年)二月初二日,宋高宗的船泊在溫州江心寺,宋高宗到寺里暫駐,改寺名“龍翔寺”;“龍翔”就是“飛龍”。
第五、六句寫詩人對自己的哀傷: 年復一年地過去,又是煙花滿眼的陽春時節;詩人白發滋長,有衰頹遲暮之感(據陳與義的外甥張嵲作的陳與義墓志銘: 陳與義大約死于公元1198年,四十九歲。則作此詩時,陳與義才過四十歲)。由于多憂傷,故“霜發”早生,而且已有“三千丈”,極言衰老之早、之快,益見憂傷之多。在此暗點詩題“傷春”。
末二句則說: 唯一可以引為喜慰的是宋軍中還有像向子諲這樣的將軍敢于抵抗強敵(也許作詩時長沙還沒有淪陷,或已淪陷而陳與義沒有得到消息)。這是可喜的,但在“初怪”、“豈知”強烈的傷痛之后,這“喜”是微弱的了,故曰“稍喜”,暗應詩題。因此,詩題一語雙關,家國個人全被囊括,意蘊豐厚。
上一篇:韓非子《五蠹》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高適詩《使青夷軍入居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