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詩《春曉》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一首司空圖《詩品》中所說的“沖淡”品詩。“沖淡”亦即“清澹”。胡應麟曾指出過這一詩風的淵源:“張子壽(九齡)首創清澹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本曲江(張九齡)之清澹,而益以風神者也。”(《詩藪》)詩人以閑適恬靜的情態借春曉之景表達了愛春、惜春之情。
這樣一首小詩,要想作意深邃,韻味高遠,必須惜字如金。孟公是作詩能手,起句就入題,通過人們春夜易遲醒的習慣點出了季節特征。二句通過聽覺“聞”借“處處”傳來的鶯聲鳥語說明春意已濃,但作者不從正面著筆,而從側面去寫,給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余地,是一高著。前句寫熟眠“不覺”,后句寫被喧鬧的啼鳥喚醒,這啼鳥不僅表現了春意之濃,而且還說明了這是雨后放晴的一個早晨,所以百鳥爭鳴。因此,詩人于醒來后便忽然記起昨夜似有風雨。這是由聞而想起的,仍是寫覺,在風吹雨淋之下不知有多少落花鋪地? 一句“花落知多少”在喜春中滲出一絲惜春之情,有一點隱隱的哀傷之味。詩人對春天的愛,對大自然的愛通過惜花流露出來。喻守真在評論這個結句時說:“凡是白描詩,最應有一種風趣,明明是尋常言語,一入詩人口中就覺格外有味。此詩末句,最有這種情致。”(《唐詩三百首詳析》)達到了“詩到平澹處,令人吟繹不盡,是陶熔氣質,消盡渣滓,純是清真蘊藉,造峰極頂”的高度。(薛雪《一瓢詩話》)
上一篇:李益詩《春夜聞笛》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張若虛詩《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