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犬吠水聲中, 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 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 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 愁倚兩三松。
這是李白早年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寫得色彩鮮明,意境悠然,而又感情濃郁,語言工整。青年時代的李白,就顯露出如此驚人的藝術才華,確是令人贊嘆不已的。
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在四川綿州彰明縣北三十里。李白一家從碎葉遷居四川后就住在彰明縣的青蓮鄉,他從小就是在那里長大的。據云開元初他十八、九歲時就在那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從那時開始,他就十分喜愛道術,經常和道士來往、交游。這一次他又去拜訪一位道士,可是很失望,那位道士外出了,而且竟沒有人知道他到哪里去了,使得李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首詩就這樣融情入景,不僅給我們描畫出了深山之中道士居處的景色,還可以從中看出李白急于要見道士的心情以及他和道士的來往與交情。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這開頭兩句就已經寫得有山有水,有聲有色。山,是自不待言的,題目上已經寫得清清楚楚。水,卻是潺潺地流著,并且夾雜著陣陣犬吠聲。當作者一個人在山中行走時,周圍的環境顯得十分幽靜,因此,水聲,犬吠聲就顯得更清晰,這是作者所聞。“桃花帶露濃”是作者所見。盛開的桃花上面還帶著夜晚的露水,更顯得濃艷可愛。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訪戴天山道士的時令是春天——桃花正盛開著,時間是早晨——桃花上的露水還沒有被太陽曬干呢!而此時作者的心情呢,應該是很歡快的,他聽著水流聲夾雜著犬吠聲,看著山路兩旁盛開著的山桃花,花上面還含著露水。這時的腳步,該是十分輕盈的吧!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這兩句已經暗合詩題中“不遇”之意了。走進密林深處,時時可以見到鹿兒奔竄。鹿是膽子很小的動物,看見人就要跑的。時時見到鹿,就反襯出見不到人。環境可算是幽靜的了,可是連要尋訪的對象都找不到,多少總有幾分失望吧?走到溪邊,時已中午,可還聽不到鐘聲,足見道士確實是外出了,否則,在幽靜的山谷里,聽到宏亮清脆的鐘聲和它的回響,該是多美啊!“溪午不聞鐘”,還說明時間已經到了中午。從早晨太陽還未把桃花上的露水曬干走到現在已經中午,這半天的旅程,詩人該是很累了吧,可是偏偏又“不遇”,不能與知己促膝談心,坐而論道,這一趟可算是白走了!
但也并非如此。至少可以欣賞一下道士所居之處的靜密幽美的風景吧。“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就是作者在沒有遇到道士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那野生的竹子沖破了青色的云氣,那飛動的泉水,從碧綠的山峰上直掛下來。前一句寫近景。因為竹子長的地勢很高,所以它能沖破周圍青色的云氣。寫竹子長的地勢高,實際上也是說道士的居處是很高的。這竹子并非道士所栽,而是“野”生的,更可顯出這道士居處的淳樸、古老、自然。這后一句是寫遠景。“飛泉掛碧峰”是遠望所見。“飛泉”,是說這泉水從山上是“飛流直下”的,是動的,有無限生命力的。乍看起來,“飛”和“掛”似乎是矛盾的。“飛”是飛動,而“掛”好象又是靜止的。其實,這是矛盾的統一。正因為不停地飛下,所以看起來就象是一匹白練,一動不動地掛在那里——在那碧蒼蒼的山崖之上。李白曾多次用“掛”字來描寫瀑布;“瀑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望廬山瀑布》)等等,因為只有“掛”字,才能最貼切地描繪出如此壯觀的景象。道士居住在這樣的地方,自然是喜愛這里的景色的;而詩人也陶醉在這樣的景色之中,可見兩人的感情、審美觀,是相通的,是有著共同的語言的。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這是詩人因為急于要找到這位道士,雖然他不在,出去了,可是他到底到哪里去了?去的地方遠不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可是這一連串的問題,竟無人能夠回答——沒有誰知道他的去處!這位道士竟有著獨來獨往的性格,使得詩人“愁倚兩三松”,——原來那道觀門前還種著兩三棵參天長松。這樣就使得畫面更加鮮明,我們可以想一想:杏黃色的道觀,蒼松,碧峰,素練似的瀑布,青青的煙靄,紅白相間的桃花,這簡直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而活動在這畫面上的,是詩人李白,奔走的麋鹿,遠處在叫著的狗,這一切又顯得十分親切。而最使人感動的卻是它所反映出的李白和道士的友情。情與景的交融,到得如此地步,確實是十分不易的了。
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引劉昭禹的話說:“五律一首,如四十賢人,其中著一屠沽兒不得。”確實如此。這首五言律詩,四十個字,哪一個都不能變易,都對整首詩起著一定的作用,確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啊!
上一篇:《衡門·《詩經·陳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訪隱者·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