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雍·思歸》原文賞析
裊裊秋風動客懷,啾啾猿鶴苦相催。魯侯不遇關天意,臧氏焉能沮我才。萬里驅馳離鄉(xiāng)國,十年奔走在塵埃。吳興山水何清遠,一棹扁舟歸去來!
公元1271年蒙古族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元王朝。宋宗室后裔趙孟頫次子雍,“以蔭守海寧、昌國二州,歷官翰林院待制” (顧嗣立《元詩選》)。但此時元朝民族政策的基本方針,已由建國前對漢人放手信任轉變?yōu)樘岱揽刂?。尤其是身為南人而兼宋宗室后裔趙氏一家,更時時為元朝統(tǒng)治集團所猜忌防范。所以,趙雍仕途并不很得意。
這首《思歸》就是詩人抒發(fā)仕途郁悶的思鄉(xiāng)之作。趙雍詩作傳世不多,《元詩選》共收十五首,是據其遺墨《趙待制遺稿》搜存?!哆z稿》后記說: “延祐六年 (1319年己未) 春正月,寄呈德璉姐丈一觀,冀改抹,幸甚。”后面落款: “書于大都咸宜里之寓舍。”可見這首詩作于1319年春以前,趙雍在大都做京官的時期。
詩開頭兩句即點出 “思歸”題意。前一句指明思歸的季節(jié),正是秋風裊裊,最易引動旅客愁懷的時候。一個“動”字,恰切地表達了詩人內心情緒的不安。后句 “猿鶴相催”,是說家鄉(xiāng)山水在召喚他歸去。此用孔稚圭《北山移文》諷刺假隱士周颙的典故 ( “蕙帳空兮夜鶴鳴,山人去兮曉猿驚”),以與“猿鶴”為儔侶,表示歸隱。詩此處用一個“苦”字,加強“相催” 的程度,表明詩人思歸心情極其迫切。這兩句詩襲用歷代文人墨客羈旅悲秋的故事,渲染了氣氛,給全詩涂抹上一層悠悠悵惘的基本色調。
第三、四句,直承開首兩句,緊密圍繞詩題,揭示了思歸的原因?!棒敽畈挥鲫P天意,臧氏焉能沮我才”,是用戰(zhàn)國時孟軻不遇魯平公的故事。臧倉,魯平公嬖人。平公將見孟子,倉沮之,樂正子以告。孟子曰: “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梁惠王下》) 后世遂將進讒者稱“臧倉小人”。作者用這一典故,蘊意很深。它一方面是對元朝政府歧視漢人政策表示不滿,罵執(zhí)行這一政策的人是“臧倉小人”; 另一方面,確實感到趙宋滅亡是不可挽回的“天意”,漢人的受歧視是 “天意”所造成,非某個人所能使然。實際上這里面深隱著詩人沉重的家國之慟。在一首《古詩》里詩人曾寫道: “富貴不可期,人生難忖量。乾坤本無私,江山嘆興亡。”這后兩句不正是本詩 “關天意” 三字的確切注腳嗎?許初《趙待制稿跋》說: “所書艷詞特多,或偶興爾。間如《古詩》二篇、《思歸》一律,頗以孤忠自許,紛華盡落,而興亡骨肉之感,默寓其中。意其父子之仕,當時亦有不得已者。良可悲矣!”所析極是。
第五、六兩句,“萬里”狀空間之遙,“十年”寫時間之久。詩人家住浙江太湖南岸的吳興,此時在京城大都 (今北京) 為官,從空間看是夠遠的了。詩人大約在至大初 (1308) 前后入京做官,到延祐五年(1318),從時間上看也是夠久的了。這兩句詩從表面看轉得平淡無奇,實際是厭膩了長久離家在外疲于奔命的生活,進一步表現仕途的無聊,從心理因素上深化了 “思歸” 的主題。其中“驅馳”、“奔走”二詞,包含著多少經風霜,淋雨露,奔波勞碌,茹苦含辛,以及旅途、官場、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里邊呵! 文字雖簡而容量極大,概括力極強。“鄉(xiāng)國”、“塵?!倍~,一褒一貶,愈見家鄉(xiāng)之可戀與官場之可棄。
最后二句,是在前六句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得出的結論,點明思歸之處是很有誘惑力的江南山水勝地——吳興?!皻w去來”就是歸去的意思,本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后世多用為辭官歸隱的代語。歸去做什么呢?是要駕一葉之扁舟,縱情游蕩于煙波浩渺的太湖之中,以了此余生。從詩的結構上看,尾聯(lián)與首聯(lián)直相呼應,頷、頸二聯(lián)承轉自然得體,使詩歌顯得十分緊湊。
這首詩是作者積十數年為官作宦的體驗寫成。在短短八句五十六個字中,蓄蘊凝聚著詩人對元朝民族歧視政策的憤憤不平,對社會人生艱難辛酸的深深慨嘆,對掙脫羈絆自由自在生活的熱烈向往。所以,詩雖短卻有很重的分量。在趙雍僅存的十五首詩中,表現思鄉(xiāng)主題的還有《古詩》、《秋聲》諸作。這首《思歸》頗具代表性。
上一篇:古詩《曹壽銘·得子久閩中書感賦》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偉業(yè)·悲歌贈吳季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