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題
1948年1月
小住楊溝一月長,評衡左右費思量。
彎弓盤馬故不發,只緣擒賊要擒王。北國催枯勢若狂,中原逐鹿更當行。
五年勝利今可卜,穩渡長江遣粟郎。
注釋:
楊溝——陜西省米脂縣楊家溝。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此召開重要會議,討論解放戰爭形勢和中國共產黨政策。
評衡——評判、權衡。評:評判。衡:衡量。
彎弓盤馬——語出(唐)韓愈《雉帶箭》詩:“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意指馳馬盤旋,張弓要射。
只緣——只因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摧枯——見成語“摧枯拉朽”,比喻敵人或事物如干枯朽爛的樹一樣容易被摧毀。
逐鹿——舊時比喻群雄并起,爭奪天下。
卜——估計;猜測。
遣——派遣;發送。
賞析:
這組詩寫于1948年1月,寫作地點應該為陜西省米脂縣楊家嶺。詩人于1948年1月7日由西柏坡趕往楊家嶺,于2月4日離開東返,近一個月時間,故第一首上聯起句有了“小住楊溝一月長”之句。“小住”,即暫住的意思,一般為七天左右;“一月長”,指實際居住的時間。次句“評衡左右費思量”一句,是指詩人“小住”期間,閱讀了中央“十二月會議”文件,得知會議上對“左傾”機會主義進行了糾正,同時,毛澤東同志在會上作了《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明確了打敗蔣介石、奪取全國勝利的目標和綱領。然而,毛澤東同志非常謹慎,即使勝利在望,但他在黨內仍然講“準備幾年時間取得全國勝利”,權衡方方面面的關系,既防“左傾”,又防“右傾”,的確是“費思量”了。“評衡”指的是評判、權衡的意思,可見在戰爭期間,毛澤東等領導同志是在夜以繼日地反復思考著戰局的形勢,反復研究著下一步的進程,可以說,他們是在絞盡腦汁地思考著這些問題。下聯“彎弓盤馬故不發,只緣擒賊要擒王”,主要寫中央“十二月會議”精神,寫黨中央正確的戰略和策略。“彎弓盤馬”,語出唐代詩人韓愈《雉帶箭》詩:“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意指馳馬盤旋,張弓待射。詩人在此借用此詩,實際上寓指中央“十二月會議”精神。在中央“十二月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明確地提出了要堅決反對“速勝論”,防止對困難和意外事件的準備不足,防止驕傲、輕敵、盲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句詩是對毛澤東同志指示的真切領會:不能盲目輕敵,不打無準備之仗。“故不發”,并非不發,而是蓄精養銳,蓄勢待發,是“宜將剩勇追窮寇”,直至解放全中國。詩中所言的“賊”,指的是國民黨發動派的軍隊;“王”,指的是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派政府;“只緣”,是“只因為”之意。
第二首上聯“北國催枯勢若狂,中原逐鹿更當行”,有兩層意思。一層指華北解放區軍民正以摧枯拉朽之勢,清除數千年來的封建統治留下來的殘余,抓緊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另一層指的是我軍已從戰略防御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由戰略相持階段即將轉入戰略大反攻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在中原地區必將決一死戰。“逐鹿”,舊時比喻群雄并起,爭奪天下,詩人在此寓指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的一場大戰。“更當行”,意指我軍更加出色、出眾,取得勝利的一定是解放軍。詩人把“十二月會議”精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北國”糾“左”,中原決戰,寫得出神入化,描述得非常精辟。下聯“五年勝利今可卜,穩渡長江遣粟郎”,仍然是對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思想的肯定,毛澤東同志堅決反對盲目冒進、鋌而走險的冒險主義,預言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取得全面的勝利,詩人用“五年勝利今可卜”,回應了毛澤東同志的預言——我們取得全國的勝利,是可以估計、預測的;五年時間,全國的勝利一定能夠到來,甚至會更早。下句“穩渡長江遣粟郎”一句,則是對“彎弓盤馬故不發”的回應。詩人在楊家溝逗留期間,與毛澤東等人多次研究了渡江作戰方案,并確定由詩人所在的華東野戰軍一、四、六縱隊組成第一兵團,由粟裕同志指揮南下渡江作戰,“粟郎”,指的就是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同志。詩人的豪情在這一聯迸發了出來,激動地發出了“五年勝利今可卜”的壯語,同時對跨越長江、橫掃國民黨軍隊充滿了期待。
這組詩由兩首詩組成,第一首用白描的手法,對中央“十二月會議”精神進行了概述和肯定;第二首則用渲染的手法,描寫我軍在戰場上對敵的氣勢,同時對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決策大加贊賞。詩人引經據典,指出中央“十二月會議”精神已融入具體的戰局之中。詩人寫此詩時,名曰“失題”,其實是主題鮮明,弘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蓄勢待發,即將全線跨越長江、推翻蔣家王朝的決心和信心。
上一篇:陳毅《大柳巷春游》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寄內》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