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唐山水詩鑒賞
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②。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③,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④。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⑤。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⑥。
早服還丹無世情⑦,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⑧。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一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當時李白60歲。
頭年春天,李白在長流夜郎途中遇赦獲釋,還憩江夏。當時是“安史之亂”后期,長安、洛陽兩京收復,玄宗、肅宗父子相繼回到長安,官軍正在繼續蕩平叛亂。李白以為形勢從此好轉,國家即將重見太平,他個人命運也可能否極泰來。但結果又經歷了一次痛苦的幻滅。
原來,兩京收復以后,朝廷以為天下大定,就忙著上尊號,封功臣,享九廟,祭山川……幾乎全是虛文。至于如何徹底蕩平叛亂,切實興復社稷,則缺乏深謀遠慮,只圖茍且偷安。加以皇后干政,宦官用事,李輔國專權于內,魚朝恩監軍于外,政令多乖,忠良見疑,以致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大軍二十萬在前線潰敗。于是賊勢復熾,河南諸郡復陷敵手。同時,李白個人多次求人薦引,幻想復返朝廷,也遭到失敗。這一番經歷,使李白對“天地再新”的肅宗朝也大失所望,于是出世思想又一次大抬頭。就在這種情況下,李白最后一次登廬山,寫了《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一詩。
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廬山風景的描寫,抒發出世的思想感情,暗寓對朝政的失望,并勸告友人盧虛舟引退。
詩一開頭就用 “楚狂接輿”的故事曲折地表示他意欲出世并勸告友人引退的原因。“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兩句的意思是說: 方今之世和從前楚國的政治一樣混亂,能夠免于刑戮,就算是萬幸了,從政入朝是危險的。我已經醒悟過來了,可笑你盧虛舟還不醒悟。讓我學楚狂接輿諷勸孔子的辦法,唱一支《鳳歌》給你聽聽吧! ——《廬山謠》就是李白唱給盧虛舟的《鳳歌》。
“手持綠玉杖”四句不僅交代此來行蹤,亦抒寫出世游仙的情懷。以下就展開了對廬山風景的描寫。
“廬山秀出南斗傍”三句是對廬山概括的描寫: 廬山巍然聳峙在潯陽之野,靠近天山上的南斗星座。它的峰巒重疊,好象張開了云錦做的屏風。它的倒影映在明凈的鄱陽湖里,閃爍著墨綠色的返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四句是對廬山瀑布的描寫: 廬山西南的石門好象是仙人打開了金闕。兩旁的雙峰壁立千仞,中有瀑布流出,好象銀河倒掛在三道石梁之上,人稱三疊泉。這三疊泉的瀑布又和香爐峰的瀑布遙遙相對。這兩處瀑布之間,迂回曲折的山崖,重重疊疊的峰巒,好象要凌駕于青天之上。
“翠影紅霞映朝日”二句逐漸從山中過渡到山外: 廬山的翠綠的山色和赭紅的巖石映著早晨的太陽,更是絢麗無比。舉眼望去,吳地的天空是多么廣闊啊,連鳥兒也飛不到邊。
“登高壯觀天地間”四句,筆鋒轉向山外: 再登上廬山之巔縱目觀望天地之間吧! 只見茫茫長江,一瀉千里,一去不復返; 萬里黃云預示著風雨即將到來,長江九派已經涌起了雪山一樣的波濤。——山外的景象和山中的景象顯然不同,山中令人心曠神怡,山外令人怵目驚心。
這一大段風景描寫中顯然也有言外之意,意在以山中風景優美宜人,誘導盧虛舟早日歸隱; 意在以山外風云變幻莫測,警告盧虛舟早日去朝。
自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以后,又現身說法,更進一步表示自己出世的決心,也更進一步勸告盧虛舟引退。“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表面意思是說,我來廬山中對著石鏡清除我的塵心,發現謝靈運留下的足跡被青苔掩沒了;實際意思是說,我已醒悟過來,不再作從政入朝的夢,而你盧虛舟卻還不肯追蹤謝公足跡,一洗塵心。
“早服還丹無世情” 四句是說,自己早已服了九轉金丹,再沒有留戀塵世的感情。按照道家的方法修煉,已有了初步成就。而且遠遠望見了仙人在彩云里,手里拿著蓮花正要去天宮朝覲。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二句是說,自己和神話中所說的那個神奇的人物一樣,已經和“汗漫”早約好了,要到九天之外去聚會,盧敖,借指盧虛舟。希望盧虛舟早日歸來和自己一起遨游太空。
乍看起來,此詩似乎雜亂無章,但仔細一讀,方知一脈相承,自始至終是諷勸盧虛舟引退,自始至終是一首《鳳歌》。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是一首出世思想很濃的詩。出世思想自然是消極的,但是在李白所處的時代,在封建統治階級政治昏暗的情況下,出世思想則又當別論。李白既不能有所作為,作一番有益于蒼生社稷的事業,那么有所不為,不去同流合污而游仙出世,也不失為高尚、明智之舉,何況當時的朝廷又在醞釀著新的危機。李白以刑余之人,而欲一抒心中“大不滿現實”(陳毅語)之情,恐怕也只有用出世、游仙這種方式了。
上一篇:楊維楨《廬山瀑布謠并序》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歐陽修《廬山高,贈同年劉凝之歸南康》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