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危于葉,傍觀欲損神。
他年在平地,無忽險中人。
禪作為東方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以其對個體生命和心靈的關(guān)注,對自然形態(tài)的追求,……征服了各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禪者眼中,禪是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是宇宙人生的總源泉。總之,禪道無所不在,它是一種直接進入事物本身、超越物我,從而把握生命與生活的真實修行方法,又是一種澄明寧靜、大徹大悟的心靈境界。
景祐元年 (1034年) 正月,范仲淹出守睦州,作此詩。詩題“淮上遇風(fēng)” 中的 “淮”,指淮河。詩人渡淮河時,遇上大風(fēng),觸景生情,感慨良多。從詩題和詩中所寫看,好像只是首尋常的紀(jì)游詩,而從中我們卻能體味到詩人的禪心禪意。
首句“一棹危于葉”,寫詩人所乘船只在風(fēng)浪中行駛之狀況。風(fēng)大浪急,船只上下顛簸,猶如一片樹葉,隨時可能傾覆。“傍觀欲損神”句,更進一層渲染其危險萬分的氛圍。煙波浩渺,風(fēng)浪險惡,船人迎著風(fēng)浪奮力劃船,這是多么驚心動魄的場面! 而這實在是太危險了,危險得令作者不能“傍觀”。按常理,人在舟中,其生命安危與船只的存亡緊緊地系在一起,舟中人必定密切關(guān)注舟行的情況。而舟中人臨危卻不“傍觀”,確有其原因,其危險、緊張的程度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前二句用極其簡潔的筆墨,描繪了渡淮河的情景。這是詩人的親身經(jīng)歷,非親身經(jīng)歷是無法以言語表述的。
“他年在平地,無忽險中人”二句,是詩人經(jīng)歷這一番風(fēng)險時的感慨。“忽”,指不注意、不重視。這兩句意為,自己如能脫離險境,則將來一定不能忽視那些處于險惡之中的人。參禪修行的人,以慈悲為懷,以行善為本。詩人在這兩句詩中透露的思想,正是禪者行善旨趣的表白。詩人在另一首 《郡齋即事》 詩中寫到:“三出專城鬢似絲,齋中瀟灑勝禪師。”從這里可以看見,詩人經(jīng)常將自己的言行與禪師相比較,尤其是宦海浮沉,官場失意時,更明顯地反映出赤子之心,或說禪心禪意。佛家經(jīng)典中有“見性成佛”之語,意即回復(fù)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找回了自我。當(dāng)詩人經(jīng)歷風(fēng)浪磨難之后,行善為本的赤子之心就顯示出來。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禪的角度來看,不也包含著苦行僧普濟天下、一心行善的禪意嗎?!
《后山詩話》評此詩云: “雖弄翰戲語,卒然而作,其濟險加澤,未嘗忘也。”《淮上遇風(fēng)》一詩,寥寥二十字,觸景生情,由自身之經(jīng)歷講述禪之行善哲理,巧妙傳達禪心,頗具特色。
上一篇:禪詩《泛若耶溪》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游修覺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