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諳。客路尋常隨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嵐。緣溪花木偏宜遠,避地衣冠盡向南。惟有夜猿啼海樹,思鄉望國意難堪。
句句是答問,不是送行。
【校記】
1.自,《全唐詩》一作“處”。
【箋釋】
[蓋少府] 不詳。
[江潭] 江邊。《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鮑照《贈傅都曹別》:“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亦代指江南。
[風煙] 景象;風光。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風煙標迥秀,英靈信多美。”白居易《西湖留別》:“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弦。”
[山嵐] 山野間的霧氣。顧非熊《陳情上鄭主司》:“茅屋山嵐入,柴門海浪連。”
[避地衣冠] 謂南渡士人。見本書卷一劉長卿《送從兄罷官之淮南》注。
【輯評】
《唐詩鼓吹評注》卷三:此言聞君作尉江南,到彼自識其風俗也。江南之路皆隨竹影而行,江南之家皆傍山嵐而處。且花木叢生,遠去固可以娛目;而衣冠南竄,作尉亦可以安身。蓋少府雖避地遠亂,而就尉于江南亦如晉時周顗諸人已。至道里之遙,云山相隔,君于猿啼海樹之夜,能不思鄉望國乎!
《瀛奎律髓》卷四馮班評:三、四酷似樂天。陸貽典評:第六句有關系通篇擔力。查慎行評:第六句用于晉、宋南渡時更切,唐都關中,衣冠未必皆南遷。然好句自不可廢。紀昀評:此種體裁只宜五律,作七律便成曼調。第五句“偏宜遠”三字湊出。是時中原多故,衣冠多避而南,亦言其風土之佳,為人所樂趨耳,注家引晉南渡事,非也。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前解)江南尉問風俗,夫江南風俗,殊非易說也。三四亦只略舉其粗,其意味深長,卻是全在“到自諳”三字。人生在世,來日大難,總以此三字為度厄秘章。此便是先師素富貴一篇秘密精義也。(后解)前解凄惻,此解寬慰,言遠方花草既悅人目,中國衣冠又皆集會,彼中風日亦殊不惡也。七、八“惟有”字妙,言只此一事或似難堪,只此難堪之為言春余皆不妨也。(言思鄉,又必言望國,唐人筆下精到必如此。)
上一篇:《登無錫北樓》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郴縣裴明府之任兼充宣慰》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