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是一首描寫北方草原遼闊景象和北方民族生活風貌的千古絕唱,屬于《樂府詩集》中的《雜歌謠辭》。據《北史·齊神武紀》記載: (神武)高歡“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樂府廣題》說“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可見這是一首用少數民族語言創作的歌曲,經漢譯后流傳下來了。不少前人認為此歌的作者就是斛律金。我們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到,斛律金不過是歌唱而已,并不能據此斷定是他所作,可能在此之前這首歌已經很流行了。
敕勒是部族名,敕勒部族是匈奴族的后裔,北齊時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是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川是平原,敕勒川當是因敕勒部族居于此而得名。陰山是我國北方一山脈名,起于河套西北,綿亙于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和內興安嶺相接。
詩開始兩句就指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遼闊的敕勒草原一直鋪展至陰山腳下,站在草原上向遠處望去,陰山山脈連綿起伏,襯托著大草原,景象雄偉壯闊,氣勢非凡。接著三、四兩句視野更為寬廣,仰首望天,環顧四周,只覺得天空深遽高遠,猶如一頂巨大的圓頂帳幕,將這雄偉的陰山、遼闊的草原籠蓋著。將天比作穹廬,既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風貌,又形象地顯示了天空的巨大和草原的平整遼闊。“天蒼蒼,野茫茫”兩句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進一步表現了藍天的高遠、草原的無邊無際,顯得渾樸蒼莽,境界闊大。最后一句“風吹草低見牛羊”,使整個畫面增加了勃勃生機,前面寫草原、山與天空,景物基本上是靜態的,但這最后一句卻有了動態的景物。風本是無形的,但隨風偃伏的草卻體現了風的強勁,而草低伏后才現出草原上緩緩移動的牛羊,則可見草長得茂盛。豐盛的牧草,成群的牛羊,使全詩在雄渾蒼勁的格調中增添了詩情畫意,充分體現了雄偉壯觀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北方民族豪邁的氣質。
全詩僅七句,二十七字,卻極形象地展示了大自然的雄偉景象,寫來很有層次感。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說此歌“能發自然之妙如此,當時徐庾輩不能也。吾謂西漢而后,獨《敕勒歌》近古”。金人元好問《論詩絕句》中說: “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明胡應麟說它“大有漢魏風骨”,并說“不知此歌之妙,正在不能文者以無意發之,所以渾樸蒼莽。使當時文士為之,便欲雕繢滿眼”(《詩藪·內編》)。這些評論都說明這首歌之所以感人正在于作者身臨其境后有感而發,于不經意中唱出了一曲不朽的歌。從這首歌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北方各族人民歌唱的剛健質樸,同北國雄偉壯闊的自然景象有關,正是這壯麗的大自然陶冶了北方各族人民的豪放情懷。這和南方的明媚山川和優裕的都市生活容易產生溫柔的情歌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
北方樂府民歌多方面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時代特征,在繼承《詩經》、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方面尤其突出,因此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
北方樂府民歌除《木蘭詩》外,多數是抒情短詩,體制也以五言四句為多(另有小部分是四言或七言),語言直率自然,這些同南方樂府民歌相似。但北方樂府民歌風格卻與南方樂府民歌不同。北方樂府民歌風格剛健質樸,這是由詩歌本身內容和產生環境的不同決定的。北方民歌語言很精煉,且善于通過精確的比喻來表現對事物的看法,如《幽州馬客吟歌辭》就是一例。北方民歌抒情時往往直截了當,毫不遮掩,在一些反映婚姻戀愛問題的作品中就是如此,對于男女相愛或愛情不如意等現象往往直爽干脆地表現,沒有南方民歌中常見的含蓄婉轉和哀怨愁苦,因此諧音雙關一類修辭手法在北方民歌中是很少見到的。這些都是北方民歌在藝術形式上的主要特點。
北方民歌對唐詩也發生了一定影響,唐代是詩歌的黃金時代,詩歌作品既吸收了東晉南朝詩歌感情纏綿、聲調流利等優點,又吸收了漢魏以及北朝慷慨豪邁、剛健質樸的特點,因此,東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歌也是唐詩所吸收的多方面營養中的一部分。
上一篇:詩歌·楊萬里詩《插秧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蘇軾文《方山子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