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王安石《芝閣記》原文|注釋|賞析
王安石
祥符時,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來告者萬數。其大吏,則天子賜書以寵嘉之;小吏若民,輒賜金帛。方是時,希世有力之大臣,窮搜而遠采;山農野老,攀援狙杙,以上至不測之高,下至澗溪壑谷。分崩裂絕,幽窮隱伏,人跡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間,蓋幾于盡矣。至今上即位,謙讓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禪。詔有司: 以祥瑞告者,皆勿納。于是神奇之產,銷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間,而山農野老,不復知其為瑞也。則知因一時之好惡,而能成天下之風俗,況于行先王之治哉?
太邱陳君,學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識其為芝。惜其可獻而莫售也,故閣于其居之東偏,掇取而藏之。蓋其好奇如此。
噫! 芝一也,或貴于天子,或貴于士,或辱于凡民。夫豈不以時乎哉! 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貴賤,而卒所以貴賤者,何以異哉?此予之所以嘆也。
皇祐五年十月日記。
在這篇短文里,作者一開始就說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禪,在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用以文飾天下太平。全國各地用芝這個五顏六色的瑞草來報喜的,數以萬計。寥寥幾筆,就把芝草名貴的品質描畫出來了。接著指出:如果這些人是大官吏,皇帝就賜給御書表示恩寵和嘉獎;如果是小官吏或者平民百姓就每每賜以金銀財物。每逢這個時候,那些有名望和有權力的大臣,竭力到遠處去采集芝草; 那些山野的農民老叟,也不辭勞苦攀緣斬伐,上到高不可測的山崖,下到深不見底的溪谷,甚至是十分危險的人跡不到的地方,也往往有人去求取。使生于九州四海之間的芝草,幾乎要被搜索殆盡了,這一段,作者以洗練的筆墨,活脫生動的描述,形象地說明芝草之所以得到恩寵的境遇。文章人題緊湊,結構嚴謹,處處把芝草放在褒獎的天平上,使人神往,同時也為下一段的對比埋下了伏筆。
作者生花的妙筆一轉,指出當今皇上仁宗登基以后,謙恭禮讓,而不宣揚功德。從此,大臣都不敢說封禪的事。朝廷下了詔書,有關官員凡是以祥瑞進獻到朝廷的都不接受。于是本來是奉若神奇的芝草,就被拋棄掩埋在荒林草莽之中,而那些農民野叟也就不知道芝草是祥瑞之物了。作者通過鮮明的對比,不僅顯示出芝草地位的徹底改變,同時也暗示了帝王在政治上也在進行著改革。基于這個觀點,因而作者明確地指出: 要是大家都認識到因為一時的好惡,就能形成天下良好的習俗,推行二帝、三王那樣清明的政治就更簡便易行了。這一段,作者突出地把芝草放在貶黜的另一個天平上,原來是“神奇之產”,現在時世一變,神奇變成了腐朽,芝草變成了廢草,從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令人產生無窮的聯想。緊接著作者夾敘夾議,辭鋒銳利,使主題思想引向縱深發展。而王安石一貫主張改革事物的政治觀點,在這里也看到了端倪。
最后一段,作者說到太邱 (今河南永城縣東北) 有一個姓陳的士人,學習文學且富有好奇心。芝草生在他的庭園中,能夠認識這是不尋常的東西,珍惜它是可以進獻之物而不出賣。因此他在居所的東面建造了一座閣子,把芝草挖來放在閣中珍藏起來。這個陳君的好奇竟達到了這樣的程度。王安石在此發出了深沉的感嘆: 同是一樣的芝草,或者為天子所尊貴,或者為士人學者所珍惜,或者為平民百姓所辱沒,這個貴賤的區分,豈不是時機境遇使之然嗎? 而有道德的士人,是不為貴賤左右他們的意志的。但事實上,終于免不了或者為貴或者為賤,那和這芝草又有什么分別呢? 在這里,作者通過太邱陳君賞識芝草,因而建閣藏芝的事實,說明芝草在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之中,所得到的貴賤不同的待遇,用以強調事物的利用對于時機的得當與否,是何等的重要。從而使王安石一貫堅持的識拔英才、知人善任、興利除弊的主張得以體現; 使文章的主題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真是言簡意賅,蘊藉雋永,韻味無窮。
這一篇短文是皇祐五年 (1053) 十月在舒州 (今安徽潛山縣) 寫的。當時王安石33歲,任舒州通判已有三個年頭。舒州風景秀麗,文物興盛,名勝古跡很多,是有名的江淮城邑。他于皇祐三年曾偕同道人文銳和他的弟弟王安國等,游覽舒州的山谷寺、石牛洞和泉穴等處,并乘興作了題刻。城內的舒王臺是他的讀書處,以后成為人們紀念王安石的古跡。并且與成為黃庭堅讀書處的山谷寺齊名。當時王安石做的雖是地方小官,但是他在舒州讀書寫作,遨游山水,觀察社會,體驗人生,心境倒是頗為清俊而曠達的。他根據觀察所得,在此期間寫了有名的《發廩詩》,反映了“閭閻之疾苦,官吏之追呼”。當時號稱古靈先生的陳襄在《薦士書》中,對王安石的評價是:才性貢明,篤于古學文辭,政事已著聞于時。”王安石這篇《芝閣記》,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生活境況和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王安石的《芝閣記》刊行于世以后,曾贏得文壇很好的聲譽。清代康熙進士、有名的著述家評論家李光地評論說:“與《墨池記》同一機軸,蓋曾、王文極有相似者。”而李光地評論曾鞏的《墨池記》則說:“寂寥短章,而使人味之雋永,此曾、王之所長也。”這種評論確是抓住了要領,十分中肯。因此,清乾隆年間大器晚成、號稱老名士的沈德潛,把這兩個名篇一起收進了《唐宋八大家古文》集是有眼光的。
上一篇: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永州八記之四)》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荀卿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