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鮑照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
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
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
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鮑照(412前后—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北)人,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作過秣陵令及中書舍人。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以為前軍參軍,后被亂兵所殺。有《鮑參軍集》。
《出自薊北門行》為樂府《雜曲歌》名,本篇擬樂府舊題,抒寫愛國的壯志。全詩緊扣著“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構筑成篇,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八句扣住“時危”、“世亂”,寫出師的原因:北魏突犯,邊境告急。京城接到邊關的緊急報警公文,火速征兵調將,分兵北上。敵軍驍勇,弓強馬健,陣容精壯。戰事失利,天子恨不能親手仗劍殺敵;軍報穿梭,邊關將士翹盼援軍速至。“咸陽”、“廣武”(今山西代縣北)、“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均為地名泛指。次八句具體描寫了援兵克服種種艱難困苦,慷慨赴死的動人情景,從而讓讀者清楚地“識”“見”到“臣節”、“忠良”。石徑窄小,軍士只能像雁行單列通過;梁橋險峭,隊伍只能像游魚前后相貫,依次渡越。簫鼓傳達出思鄉之情,旗盔浸染著胡地的嚴霜。塞外風沙遮天蔽日,天寒地凍,馬毛蜷縮,弓箭也難以拉開,這是何等的艱苦啊!但是,將士們絲毫沒有埋怨喪氣,他們軍容嚴整,士氣高昂,這樣的軍隊是無往而不勝的。最后四句,既表現了壯士慷慨赴死,報效家國的氣節和決心,也深深地浸透著作者由衷的感佩之情,突現詩旨,令人熱血沸騰,情不能遏。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以其豐富的哲理內蘊成為千古名句,給我們的啟迪是多方面的。
臣節、忠良,是封建時代為人臣者的道德標準,為國捐軀,為主盡忠,是那個時代人所共稱、世所共欽的。鮑照寫詩熱情謳歌之,表明了高風亮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如長虹貫日,氣壯山河。這種精神力量,令人克服各種難以形諸筆墨的艱難險阻,凈化靈魂,勇敢攀登。這是一種異常可貴的人格力量,不同的時代賦予其全然不同的內涵,但無論在什么時代,它都是不可或缺的。
臣節、忠良,只是在“時危”、“世亂”之時才能突現出來,發出耀眼的光芒。平時,它雖然須臾不可少,卻往往易被忽視,甚至遭到誤解,封建時代尤其如此。冤鬼叢中,有多少忠臣信士啊!透過詩人表面上的熱情禮贊,我們不也可以聽到他內心深處發出的一聲低沉的嘆息么!
臣節、忠良,是長期修養的結果,只是在時安世治之時,難以被人“識”“見”罷了。有志之人,務必從點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身體力行,無悔無恨,才能在時危世亂時挺身而出,放射異彩;為人君者,亦應注重在太平年月居安思危,獨具慧眼,識見蒙塵的明珠,而不為讒諛小人所趁,昏庸無道,誤國害民。這是我們從鮑照這首詩中聽到的另一種聲音。
劉熙載評鮑照詩“慷慨任氣,磊落使才’,此詩首八句鋪墊蓄勢,次八句選取典型場景,大力刻鑿,最后則直抒胸臆,突出詩旨,風格挺峭跌宕,粗獷豪放。尤其是詩人避開正面描寫兩軍交戰的場面,只剪取戰前援軍北上途中的幾個場景,從側面描寫了將士的無往不勝,口子小,角度新,構思精巧。這一剪裁上的特點,是十分引人矚目的。
上一篇:《五月旦作和戴主簿·[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優孟歌·[漢]司馬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