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蔭眠正著,一牛吃過柳蔭西。
歷來寫牧童,多著力于寫橫笛牛背或日夕歸牧,這首詩卻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入手,將瞬間所得的感受藝術地再現出來,淡墨工筆,意趣天然。
詩中所寫是初春的景物。剛下過一陣雨,暖日和風,溪水盈盈。河堤上,草綠花紅,柳蔭濃密。也許是這暖烘烘的陽光及和煦的春風撫摸的結果吧,一位牧童竟忘記了他看牧的牛兒,在柳蔭下甜甜地睡著了,而得到解脫的牛便毫無顧忌地“吃過柳蔭西”,悠然自得,無拘無束。
這首小詩,充滿生活的奇趣。它寫的是旅途風物,卻隱含了濃烈的禪味與禪境。《五燈會元》卷三載: “王老師自小養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食他國王水草; 擬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國王水草。不如隨分納納些,總不見得。”在禪門中,“牧牛”原指“養心”,“溪東”、“溪西”為色、空二界,禪家主張應不為欲念所驅使,因而后人所作《牧牛圖頌》中,在形容內心被馴服后的狀況時便說:“綠楊蔭下古溪邊,放去牧來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比較楊萬里這首小詩,顯然他從這些禪典中得到了某種啟發,將禪家參悟中的這種獨特的體驗,化用來寫眼前實景,因而較一般的寫牧童顯得大不一樣,內中隱含著一種獨特的意趣和別有會心的體驗。不過,他用得活脫,所以了無痕跡。這正是他既不信佛而又深得禪學啟發的必然結果。
這首詩在手法上也很講究。“晴明風日”,花草夾岸,溪水四溢,大自然四處是春的律動,四處是勃勃生機,而“一牛吃過柳蔭西”的動態又更加強了這種原始樸素的美感。在一片蓬勃之中,牧童卻睡得那樣悠閑、那樣香甜。一動一靜,互相映襯,山水風物中所隱含的情趣,寫得活活潑潑、躍然紙上。
上一篇:禪詩《栽松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夢中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