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隔中秋一夕間,蟾光應未少清寒。
時人不會盈虛意,不到團圓不肯看。
這是一首暗喻禪機的七絕。中秋賞月,是自古相傳的習俗。仲秋季節,天高氣爽,萬里無云,月至十五而圓,自然顯得分外皎潔,為賞月的最佳日子。詩人這首七絕,卻別抒機杼,于十四夜觀月悟得盈虛玄理,諷喻世人來參悟月之盈虛所蘊含的禪機。
“只隔中秋一夕間,蟾光應未少清寒。”蟾光:即月光。傳說中月宮里有蟾蜍,古人詩詞中常常用蟾來做月之代稱。月至八月十四日,與中秋十五只隔一天,就月之光華本身而論,其清光寒輝料也不會比十五中秋之月減少許多。議論之中,十四夜之月景依稀可見。
“時人不會盈虛意,不到團圓不肯看?!睍r人:指蕓蕓眾生。會:曉悟。盈虛:語意雙涵,一指月之盈虧圓缺,一喻禪宗生死虛無之旨??矗鹤x作平聲kan。月之盈虧圓缺,乃是自然變化,月盈必虧,就某種意義上說,十五夜之滿月未必勝過十四夜將盈之月。再說,月無論盈虧,原為一物,十五夜之月與十四夜之月幻相不同,本無差別。世人心中有成見在,這才拘泥于月之“團圓”之時,而不知禪家妙用,沒有打破有無之執。
悟得一個“無”字,是禪宗諸說的根本所在。《五燈會元》卷四有這樣一則公案:“僧問: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趙州從諗禪師)曰: ‘無?!唬?‘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么卻無?’師曰: ‘為伊有業識在。’”“僧問: ‘狗子有佛性也否?’師曰: ‘有。’ 僧曰: ‘既有佛性,為什么撞入這個皮袋里?’ 師曰:‘為他知而故犯!’”世人愚頑,“有業識在”,不知“盈虛”之意,拘泥于 “有”,這才未能打破生死之關。如悟得一個 “無” 字,就“如奪得關將軍大刀入手,逢佛殺佛,逢祖殺祖,于生死岸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戲三昧?!?(無門慧開 《禪宗無門關》)
宋人長于議論說理。這首絕句明白曉暢,將禪門枯燥的說教溶入生動的詩句之中,可謂是宋人禪詩中的精品。
上一篇:禪詩《冬瓜》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華嚴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