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口如瀾翻,初無一正定。
畫作正定看,于何是佛性。
這是《題李公麟山莊圖》組詩的第三首。
“華嚴堂”是李公麟陳列佛像作佛事的地方。《華嚴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華嚴宗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李公麟取 “華嚴”為堂名,是他奉佛的表現。佛口瀾翻,指佛門中人口舌如波瀾翻騰。金代元好問《論詩三十首》談到陸機之文艱深蕪雜時說:“心聲只要傳心了,布谷瀾翻可是難?”即用了 “瀾翻”一辭,可參考。正定,佛教“八正道”之一,意思是正確的精神凝聚統一。佛教認為,人具備了“八正道”,也就有了“佛性”,“八正道”是“佛性”的體現。
這首詩也有很濃厚的調侃意味。在詩人看來,佛門中人并沒有履行“八正道”,不能將正確的思想凝聚統一。他們口舌像波瀾那樣在翻騰,說了又說,論了又論,而所說所論又常常互相矛盾,并沒有進入“正定”境界。于是他調侃李公麟說: 你把佛像一個個都畫得處于“正定”狀態,這與佛人的現實形象是不相符合的。那么,“佛性”究竟體現在佛人的哪種狀態中?是“佛口瀾翻”狀態?還是“正定”狀態?這也就是說,“佛性”的真實面目究竟是什么?當然,這表面上是調侃李公麟,實際上卻對佛人的言行以及佛教理論和實踐的矛盾提出了疑問。
這首詩很容易懂,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表明了一種心態。本來,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獲得 “無上正覺”之后,并沒有向別人說法的意思。但為了普渡眾生,他又不得不“隨緣說法”。然而,一開始說法,就出現了說者必須不斷地說,聽者又各有各的理解的現象。于是原始佛教分裂成不同教派,開始了教派斗爭的歷史。小乘、大乘以及它們中的各家各派,無不各有理論,各立宗風,形成了互相論難爭鋒的局面。一派之中,其理論也很難保持一貫。這不僅違背了 “正定”之道,也使本來來源于某種特殊心理體驗的佛教走上了與其初心和目的相背離的重知解的歧途。這種情況,是令奉佛的知識分子迷惑的,所以蘇轍有上述疑問。
同時,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奉佛,主要目的在于“調心”,即以佛禪之道調劑精神,很少有人把它當成一個嚴密的理論體系來對待,也很少有人嚴格地遵守宗教組織的戒律。一當他們發現佛教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矛盾,調侃之情就會忍俊不禁。如果說魏晉名士調侃當時的佛學大師支遁 (支道林) 是這種心態的濫觴 (見《世說新語》、《文學》、《排調》篇),那么,蘇轍這首詩就是此風未絕的證明。
上一篇:禪詩《十四夜觀月張氏樓》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發真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