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嘲李鴻章》原文與賞析
淮軍練就掃紅巾,百戰(zhàn)賢勞算藎臣。可惜誅鋤非異種,猶留慚德笑后人。
這是嘲諷李鴻章對外國人談話時以“剿滅”太平軍為榮而不以為恥的打油詩。
此詩載自李夢花 《碣陽詩話》。關于此詩本事,《詩話》稱: “昔李公使德,與德相俾斯麥閑談,盛道平滅長毛大功,俾斯麥曰: ‘吾歐人以戰(zhàn)勝異族為榮,殘殺同胞為恥。’ 公默然。后人為之詩云云。”
李鴻章主張 “外須和戎,內須變法”,即對外一意主和。為引進西方軍事裝備與科學技術,他先后開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辦 “洋務”,創(chuàng)北洋水師學堂、北洋海軍,主持對外交涉中一貫妥協(xié)投降。與英國簽訂《煙臺條約》,與法國訂立《中法新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奉行避戰(zhàn)求和方針,導致戰(zhàn)爭失敗與北洋海軍覆沒,他又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1895年8月,他欲捐資入強學會,被維新派拒絕。1896年受沙俄賄賂,在莫斯科簽訂《中俄密約》,出賣中國主權。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后,他任全權大臣,代表清政府簽訂 《辛丑條約》。死后謚 “文忠”。
從 《嘲李鴻章詩》中可以看出,李鴻章在這次與德國著名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會面談話中,曾大肆夸耀他與曾國藩等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的 “功績”,并以此事為光榮。但是卻不料,俾斯麥不僅絲毫沒有贊賞這一點,反而不客氣地講出了與之全然對立的意見,即他認為,歐洲人以戰(zhàn)勝異民族為光榮,而以殘殺本國同胞為可恥。他這話一出,頓使李鴻章感到十分意外,因而一時無話可談。
此詩第一句“淮軍練就掃紅巾”,意思是說李鴻章的軍隊積極鎮(zhèn)壓了太平軍等農民起義軍。李鴻章是安徽人,1861年奉曾國藩命令而編練淮軍,為首領。以后即率軍與太平軍激戰(zhàn),連續(xù)取得“成績”,終致太平天國敗亡,東西捻軍被鎮(zhèn)壓等等。“紅巾”,這里指太平天國軍隊和捻軍。紅巾即紅巾軍,中國歷史上有兩支農民起義隊伍名為紅巾軍,因以紅巾標志而得名。一是南宋初年北方抗金的義軍,后來河北、淮北也有紅巾軍,實際成為當時民間義軍的通稱。另一是元末農民利用白蓮教組成的起義軍,以紅巾包頭和紅旗為號,故名。當時亦稱紅軍、香軍。后來統(tǒng)歸朱元璋所掌握。
第二句“百戰(zhàn)賢勞算藎臣”,表面是說李鴻章為鎮(zhèn)壓太平軍歷經百戰(zhàn),功勞很大,賢名遠播,可算是位了不起的忠臣。但實際上這句話是尖銳諷刺,是斥責他瘋狂鎮(zhèn)壓本國人民,藎臣,即忠臣。《詩·大雅·文王》: “王之藎臣”。藎者,進也; 言其忠愛之篤,進進無已也。
第三、四句“可惜誅鋤非異種,猶留慚德笑后人”,兩句內容緊密相連,意即,可惜您這位大員殺滅的對方并非外族之人而是本國同胞,這算什么功績,什么本事?因而您的這位令人感到慚愧的“德行”總是要被后人所譴責和嘲笑的,豈止歐洲德國俾斯麥而已! “非異種”指并非是外族之人,“慚德”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行為與品德。此一 “德”字與德國無涉。
這首詩借用俾斯麥的一段話題來對李鴻章等人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的殘暴行為進行嚴厲譴責。作者的立場完全站在農民起義軍一方。代表了人民的呼聲。至于這種意見與俾斯麥的言論有所相通之處,則是另外之事了;并非等于作者肯定和贊頌俾斯麥其人。
上一篇:《清代民歌·號召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嘲諸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