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動睟駕,柰苑眷晨游。
朱鑣陵九達,青蓋出層樓。
歲華滿芳岫,虹彩被春洲。
葆吹臨風遠,旌羽映九斿。
喬枝隱修徑,曲澗聚輕流。
徘徊花草合,瀏亮鳥聲道。
金盤響清梵,涌塔應鳴桴。
慧云方靡靡,法水正悠悠。
實歸徒荷教,信解愧難酬。
這是一首和梁簡文帝的詩。以去虎窟山寺院為線索,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美的熱愛和對佛門清寂之境的神往。
作者采用順序方式,從動身時寫起。一、二句交待了行動的時間、人物。“睟”,天名,九天五為睟天。這里的 “睟駕” 代指圣駕。詩人隨著圣駕從雞鳴之時就出發了,由于他們忙于公務,早就期待著越過苑囿,奔向春天的原野。現在有了去寺院的機會,他們的心情自然很迫切。三、四兩句表明他們上路之后,穿過許多大道,走出了城中。在四通八達的大道上,在林立的高樓之側,系著紅色嚼子的駿馬和裝飾華美的鑾輿閃現而過,奔向遠方。
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如畫的美景。請看: 一年一度的春花正在怒放,把遠近的峰巒裝扮成鮮花的世界,芳香撲鼻,沁人心脾。初升的太陽和紛呈異彩的長虹映照著春日的沙洲。這是一組遠鏡頭。再看出游的車隊,風吹著掛在竿頭的儀仗發出清脆的聲音,飄向遠空,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旌旗迎風招展。從裝飾可以看出主人的高貴豪華,這是帝王之家才有的排場。這是一組特寫鏡頭。“喬枝隱修徑,曲澗聚輕流” 兩句中,將郁郁蔥蔥的樹木、漫長彎曲的小路, 借一個 “隱”字巧妙連接為一體,喬枝使修徑隱沒,足見樹木之高大茂密; 修徑被喬枝遮隱,足見修徑之狹窄蜿蜒。汩汩流下的溪水聚集在彎彎曲曲的山澗中,“輕”字寫出了水的清澈明凈,將視覺轉換為感覺,用得新奇。“徘徊”二句說人物行進至此已無路可走,鮮花芳草占滿了那本來就細長狹窄的小路,各種鳥兒唱著動聽的歌。“徘徊”一舉大有深意,一則寫出了人物的戀花之情,面對此人間仙境他們留連忘返,不忍匆匆離去; 二則寫出了人物的惜花之情,他們不忍心踩上花草,來來回回尋找沒有花草的小徑;同時也表明這里環境優雅,平時人跡罕至。“遒”字,表明鳥兒之眾,聲音之清亮。由鳥兒的多再次襯托了環境的寂靜。唯有在寂靜的原野中才能聚集眾多的鳥兒,鳥兒的叫聲又使寂靜的原野有了生氣。
不知不覺之間,詩人已臨近了寺院:“金盤響清梵,涌塔應鳴桴。”首先我們聽到的是敲響了的做法事用的金盤之音。“梵”原指修行者解脫之后所達到的最高境界,這里是說金盤悠悠的音響,使人仿佛進入了神圣、肅穆而又清凈、寂靜的佛教世界。未見其寺,先聞盤音。接下來,作者看到了寺院的塔,也聽到了金盤聲響之外還有鼓聲夾雜其間。一個 “涌”字使境界變活了,仿佛不是有生命的人在走動,而是無生命的塔在自動升高。這一錯覺形象地表現出人物由遠而近,先看見塔頂,逐漸才看見塔身上下的過程。“慧云方靡靡,法水正悠悠”兩句中,云靡靡、水悠悠,本是自然界的美景,但當分別冠以 “慧”、“法”之后,就超越了自然景致,進入了佛學意境。“慧云”,即智慧之云。佛教認為如來覆庇一切眾生,猶如大云。“法水”,妙法如水之意。妙法能洗凈煩惱的塵垢,使人心中了無纖塵。在佛塔腳下,諦聽著金盤鳴鼓之聲,一剎那間,詩人仿佛置身于一個神奇的世界,具有一種美妙的感觸,智慧之云飄蕩著,彌漫了他的心田,妙法如水蕩漾著,涌進他的胸中。最后兩句中,詩人說在剎那間的體驗不知是怎么回事,分明覺得心中是明白了,可又無法用語言表述出來。這一句與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子說: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這與禪學單傳心印、不立文字是相通的。詩人此刻進入的正是可悟而不可說出的禪悅之境。以這兩句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字句之外尚可進行遐想的理趣。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高妙的寫景手法,他將絢麗的色彩和豐富的音響組合起來,將流動的美和靜態的美互相交織,從而真實生動地表現了大自然的美。春天的原野,遍地的鮮花,五彩的長虹,還有那高樹、小路、曲澗、輕流、寶塔、駿馬、華車,又配上了輕快的馬蹄聲、行進中鑾車上的儀仗聲、潺潺的流水、婉轉的鳥啼、悠揚的金盤聲、低沉的鼓聲……這一切,使讀者好像也成為詩人的同伴,身臨其境,目睹其景,耳聞其聲。更為高妙的是,在詩人的筆下,自然的美景和禪學的意境水乳交融。禪學認為“真如”是無所不在的,自然界的一切任運自在,“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大自然本身含有妙諦,能給眾生以啟迪。詩人的描寫正是如此,當他目睹到自然的美景,諦聽到自然的音響,在恍惚之間便進入了禪學的妙悟之境。大自然的美景能啟迪人的玄思,人的玄思與大自然有不解之緣,這首詩真實地表現了這一點。
上一篇:禪詩《太和庵前坐泉》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宋武帝居今為壽丘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