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人不到,獨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尋鐘野寺遙。
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
秋夜聞清梵,余音逐海潮。
“石門”在唐湖南澧陽郡,武陵山下,澧水之上,當時是個較荒涼僻遠之地,所以作者開聯(lián)便是 “石門人不到,獨往更迢迢”。山偏地遠,行人稀少,孤獨而往,形影相吊,更令人感到路途迢迢。這句是抓住旅行人的心理特征來描寫的。
頷聯(lián)承接首聯(lián),更進一步寫山之荒涼、路之迢遙:“乞食山家少,尋鐘野寺遙。”這一聯(lián)還進一步抓住旅行者的獨特身份——僧人來寫,僧人游食化緣,隨遇而食,本很方便,可這里一路之上連可乞食的茅舍都沒有,足見其荒無人煙,同時也寫出了旅途生活是很困苦的。僧人出游,目的不在于花花世界、蕓蕓塵世,他要訪名山、謁古寺。山谷之中,忽然傳來了鐘聲,他便尋鐘而往,可看山跑死馬、聽鐘跑死人,山寺還隱棲在一個非常遙遠的所在,可見荒山之中,旅途是艱難曲折的。
前兩聯(lián)極寫山野之荒涼、旅途之艱辛,第三聯(lián)卻突然峰回路轉(zhuǎn),美景迭陳:“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秋天來臨了,山門寂靜,落葉紛紛,片片枚枚飄落在山門前,秋風起來了,把這一片庭地掃拂的干干凈凈,大自然原來也這么具有佛性,萬物的安排也這么合目的性,這是多么神秘、多么自然、多么富于禪意啊!山寺的對面,是一帶瀑布,秋天的瀑水格外清涼潔凈,整個瀑水像永不融化的白雪,從半空中直瀉山谷,顯得分外幽靜優(yōu)美。
尾聯(lián)是:“秋夜聞清梵,余音逐海潮。”“梵”,梵語,此指誦經(jīng)聲。海潮音是譬喻。聲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又海潮無念,不違其時,與佛的音聲應(yīng)時適機而說法相似。此處又指佛音像海潮音一樣有著震憾人心、令人警醒的力量。可見在禪詩中,由于佛教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一詞一景,往往就意味無窮。頷聯(lián)頸聯(lián)主要寫禪景,尾聯(lián)主要寫禪意:空山秋夜,寂靜無聲,忽然傳來了清切的誦經(jīng)聲,它猶如海潮那波瀾壯闊之音一樣震憾著你的心靈,令你塵念俱消,混沌之心頓開,番然而悟。
這首詩寫景狀物緊緊抓住“靜寂”二字,可謂深得禪家旨趣。在禪家看來,華美與富麗是奢侈、罪過,只有枯寂與貧窮才是高尚莊嚴的,它能滌蕩你的心胸,使你得到宗教的審美體驗。所以詩人選擇的意象是: 野曠人稀、山路迢迢、野寺鐘遙、松門秋風、深澗冷瀑、秋夜清梵,這種禪家山水詩境的美,和隱士詩人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田園詩之淳美、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的山水之壯美是很不相同的。它給你的是另外一種審美體驗,它可以沉靜你的心靈,滌蕩你的心情,使你進入一種“虛而靈,空而妙”的審美心境。這正是禪家山水詩的獨特審美特征。
上一篇:禪詩《送別》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送玄亮師》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