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楊慎·夜泊》原文賞析
夜泊中巖下,扁舟對萬峰。一星高岸火,幾杵上方鐘。水落灘聲急,云低雨意濃。何人吹鐵笛,潭下惱魚龍。
正德十年正月,楊慎因祖父病故在家守孝。十二月返京,與布政伍符鄰舟,唱和下江陵。這首詩就是途經中巖時所作。
首聯直點主題,道出泊舟的時間、地點與地理環境。中巖在青神西南十五里左右的岷江岸上,“三石峰平正如高樓巍闕”,“前二峰后一峰,如品字。前二峰之間,容一徑,可以并行。至中峰之下有石室,諾短那庵也”(《吳船錄》卷上)。江上望中巖,隔岸數山,回流峻壁,冥壑復磴,竹樹朦朧。僧舍佛剎,累累綴壁,是歷代文人墨客游覽的勝地。其巖壁四周多宋元人題名。詩人夜晚泊舟于此,正是急于翌日飽覽中巖風光。因是夜泊,故一葉扁舟雖面對萬峰,卻一無所覽。“夜泊”二字雖是寫實,說明泊舟的時間,但詩人卻借這兩字將中巖迷人的景色統統隱去,只剩下周圍灰蒙蒙的天地、灰蒙蒙的群峰、灰蒙蒙的江野。一切似真非真,處在縹緲朦朧、悠然靜穆的氛圍之中,這就為下聯作了很好的鋪墊。
頷聯寫“夜泊”的見聞,是遠景。正因為周圍一片朦朧,所以對岸那高巖上的一點火光,才格外明亮,仿佛是懸在空中的星光一樣;正因為周圍一片靜謐,所以從遠方傳來的雄渾厚重的幾杵鐘聲也才分外震耳。這里“火”是寫眼中所見,“鐘”,是寫耳中所聞,其耳聞目睹無一不與 “夜泊”緊密相聯。
頸聯寫“夜泊”的感覺,是近景。詩人由遠及近,由聞見轉入寫自己在舟中的直接感受,因夜晚泊舟中巖下,無法看清水流,亦無從得見云霧,但從河水下落時洶涌澎湃的濤聲中,詩人體察到了此處浪急灘險;從沉悶潮濕的空氣中,詩人感知到了烏云低沉,風雨將至。“落”、“急”寫舟下之水,“低”、“濃”寫空中之云。上、下皆在詩人身邊,又皆在夜晚出現,不言“夜泊”,卻又緊緊聯系著“夜泊”。這里詩人寫浪急灘險,風雨將臨,又未嘗不是一種寓托?詩人此次還京,仕途前程,風雨險阻,實難預料,其意味頗為含蓄綿長,并為尾聯的抒情作了伏筆。
尾聯詩人由 “夜泊” 中巖的所見所聞所感,飛馳想象,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馬融《長笛賦》: “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這是形容笛聲高昂有如龍鳴; 又唐李肇《國史補》載,“李舟得村舍煙竹,截以為笛,鑒如鐵石”,贈與李牟,牟“月夜泛江,維舟吹之,廖亮逸發,上徹云表。俄有客……請笛而吹,甚為精壯,山河可裂。……舟著記,疑其為蛟龍也”。故后人多用吹鐵笛、愁魚龍來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如陸游“戲拈鐵笛吹出塞,水涌月落魚龍愁。”詩人此次返京,心情是極其愉快的。這是因為他的祖父死后受到朝廷殊榮,追封少保; 而他自己又將步入翰林,擔任經筵展書官。正是春風得志,躊躇滿志之時。因此在這首詩中,詩人便化用馬融《長笛賦》和李肇《國史補》的典故來抒發自己不怕急流險灘,不懼風雨將臨,千難萬險都無法阻擋他乘風破浪,大展雄才,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
這首詩前六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寫景突出聽覺、視覺和觸覺,由遠及近,大筆揮灑,氣勢雄渾而又疏密有致,緊緊圍繞著“夜泊”落筆,形象鮮明,仿佛一幅水墨圖畫呈現眼前。“一星高岸火,幾杵上方鐘”,畫龍點睛,明寫火光與聲音,暗襯人物的活動,是未見人而人影畢現。“水落灘聲急,云低雨意濃”,耐人尋味,明寫水流風雨,暗寓仕途前程,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尾聯抒情,化用典故,十分貼切。全詩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清新綺麗,堪稱佳作。
上一篇:古詩《屈大均·壬戌清明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趙熙·大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