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俗無所之,步尋招提游。
頹垣蔽蓬艾,破屋壞不修。
老僧俗念凈,靜坐百不憂。
浮云有逸態,止水無急流。
乃知我輩人,苦受世累囚。
朅來得此地,稍覺心休休。
窗前幾叢菊,青蕊亦已稠。
愛之不忍采,留作山房秋。
何當移四松,伴汝成清幽。
南岡與北嶺,路近頗易求。
他年風雨夜,來聽龍吟愁。
趙孟頫為元朝統治者賞識,官運亨通,名揚四海。但他是宋朝皇室,失節仕元,不免物議。正因為如此,多年來這位文學藝術大師不為人們所推重。事實上,趙孟頫內心矛盾重重,時時想求得解脫,這在他的詩中有充分的反映。《贈道隆上人》就是一首典型之作。
“辟俗無所之,步尋招提游。”點明游寺的原因。“招提”,在此指寺院。“無所之”,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趙孟頫想要逃避現實 (“避俗”),消除內心痛苦,便借助于大自然的洗禮,想從佛國的靈光里求得解脫。“頹垣蔽蓬艾,破屋壞不修。”寫 “招提”景象。道隆上人住的這座寺院,殘破不堪,雜草叢生。從詩法上講,這兩句承上啟下。就僧人而言,他們俗念滌盡,無憂無慮。這種灑脫的心態又能給詩人什么啟發呢?“浮云有逸態,止水無急流。”表面上是寫景,事實上是寫人。天上的游云隨風飄逸,悠然自在; 止水無瀾,一勞永逸,就趙孟頫而言,這是最神往又永遠得不到的。他想棄官歸隱,又難拋榮華富貴;他青云直上,又招人物議。伴君如伴虎,官場險惡,他也是清楚不過的。就道隆上人而言,這兩句正好道出了他禪定后的解脫心態:心如止水,一波不興,百念盡除,飄逸灑脫。與之相比,趙孟頫不能不有所感慨了: “乃知我輩人,苦受世累囚。”為名利所誘,為世所累,困在樊籠也不自覺,我輩凡人,苦不堪言。這便是趙孟頫發自內心的詠嘆。“朅來得此地,稍覺心休休。”“朅來”,去來,此偏在來。內心的苦痛,無盡的煩惱,只有在佛國靈光里才能稍得解脫。“休休”,寫出趙孟頫此時的安逸心情。“窗前幾叢菊”六句,表明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偏愛、對清幽境界的向往,這正是他想求得內心平靜的表現。詩人在別處曾說: “平生獨往愿,丘壑寄懷抱。”( 《罪出》),“滄州白鳥時時夢,玉帶金魚念念非。” ( 《和姚子敬韻》)覺察到了官場黑暗,懂得了是非曲直,但是對功名富貴的執著一念永遠消除不了,這便是一代封建士大夫的悲劇。山水固然可愛,但榮華也待我不薄;佛國雖然清凈,但富貴吸引力更大。暫且還是繼續下去,反正相距不遠,有朝一日,風雨驟來,走投無路時再來吧! 所以說: “他年風雨夜,來聽龍吟愁。”
史稱趙孟頫詩清邃奇逸,讀之有飄飄然出塵之想。誠然,他認為詩要有寄托,要用比興,不求深文曲筆。所以,他的古體詩多簡樸恬淡。這首五古,樸素深邃,語意流暢,形象鮮明,很有情趣,是趙詩之佳作。
上一篇:禪詩《贈藥山高僧惟儼(其二)》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贈龍華橫海老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