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卓錫向名山,路絕巖頭未易攀。
海上潮來風浩浩,洞中云出雨潺潺。
松楠直起參天碧,苔蘚旁行匝地斑。
藉甚后人蒙法施,有如流水注蒼灣。
“惠山”,即慧山,古名華山,或稱西神山,在江蘇省無錫縣西郊,因佛家高僧慧照曾居此而得名。惠山綿延20余里,是江南名山之一。上有九峰,下有九澗,有天下第二泉及惠山寺,且僧寺、名泉,相依相伴,“水流僧舍下”,“泉飛梵唄音”。“長老”,通稱德高臘長之比丘。《景德傳燈錄》六《禪門規式》稱: “于是創意別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號曰長老。”領略名山異水,流連惠山古寺,歷代文人在此留下了許多優秀的篇章。《贈惠山圣長老》 便是其中之一。
首句,“道人卓錫向名山”,點出 “道人”、“名山”。“道人”,指得道之人,或修道之人。《釋氏要覽》說:“智度論云: 得道者,名為道人; 余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此指長老。“卓錫”,佛教用語。錫,錫杖,僧人用具,僧人出行,多拿錫杖。“卓”,直立。因此稱僧人居止為“卓錫”。“名山”,此指惠山。這句表明長老初來圣地、客居惠山。“路絕巖頭未易攀”一句,交代僧人游蹤。惠山有九峰九澗,登攀不易。“路絕巖頭”,又給人“空” 的感覺。
中間兩聯,概寫惠山景色。“海上潮來風浩浩,洞中云出雨潺潺。”“海上潮來”,是遠景; “洞中云出”,是近景。潮來生風,云出行雨,風聲浩浩,雨聲潺潺,突出的是 “聲”。“松楠直起參天碧,苔蘚旁行匝地斑。”“旁行”,遍行,“謂四出而行之”(《漢書·地理志》)。“苔蘚旁行”,指苔蘚四處長去。“匝”,環繞;“匝地”,此指遍地。松楠碧色參天,苔蘚遍地長滿,這兩句突出的是“色”。兩聯同看,遠近相宜,有聲有色,惠山勝景,美不勝收。
然而詩人雖將大量筆墨潑注在景物描寫之上,但詩的主旨卻隱于尾聯: “藉甚后人蒙法施,有如流水注蒼灣。”“法施”,佛教認為僧人講演佛法,使在家人信仰佛教,是把佛法布施給俗人,稱為 “法施”。在家之人行財施,出家之人行法施。《智度論》十一云: “以諸佛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蒼灣”,此指大海。這兩句寫長老行法施,講演佛法,用佛理教義去點化凡夫俗子,使他們在佛水的洗禮中醒悟過來,虔誠地信仰佛教,宛若百川歸海,皈依我佛。這里,既寫出了佛門普濟眾生的慈悲與威力,也突出了長老 “法施”的力量與作用,同時,也借此再次襯托出“道人”形象,使得前后相銜,首尾照應。全詩無一字涉情,而對這位得道高僧的仰慕之情,卻洋溢于字里行間。
這首詩筆調輕靈,意境縹緲。結尾似結未結,給人留下無窮想象的余地,禪味雋永,耐人咀嚼。
上一篇:禪詩《贈宣州靈源寺仲浚公》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贈藥山高僧惟儼(其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