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遜《慈姥磯》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何遜
暮煙起遙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賞夕,暫解去鄉憂。
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歸舟。
這首詩精心描繪了江畔傍晚優美動人的景色,有力地烘托了不忍遠行為他鄉之客的情懷和離鄉背井的憂愁。寫景佳句,很有藝術特色,對后來詩人很有影響。
這次詩人遠行,友人前來送別,到了慈姥磯(今安徽省當涂縣北),次日分手乘舟而去。作者深有感觸而作此詩。
開頭“暮煙起遙岸”兩句,點出送別的時間和遠望江邊的景色。傍晚,詩人望著遠處的江岸,那里煙霧迷蒙,西去的紅日掛在天邊,斜照著安靜、平穩的大江。“遙岸”、“暮煙”、“斜日”、“安流”,構成了色調濃重、雄渾、安靜而清幽的境界。一個“安”字,把個本來氣勢磅礴、奔騰而下的長江,勾畫得異常安穩平靜。三四兩句,寫觀賞景色以解“鄉憂”。面對江畔夕陽西下的美麗動人的景致,詩人與前來送行而又即將乘歸舟而去的朋友,共同盡情欣賞。這雖能引起行人無限留戀之情,卻也能滌去心中無限煩惱,洗盡一切離愁別緒。盡管只能暫時除去一點憂愁,友人怎能不滿足行人這點要求呢!
因此,歸舟不發,友人陪著詩人進一步欣賞慈姥磯附近大自然景色: “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這時詩人把視野進一步拓開,順著大江水流的方向望去,只見郊外遠處的江岸與平平的沙灘匯合在一起,緊緊相連的一座座山巒,被近處一片迷蒙的暮靄煙霧籠罩著,就好象在江上浮動。一個“合”字,寬闊的沙灘平整的江岸匯合而一的境界全出; 一個“浮”字,把個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寫得飄浮舞動起來。這兩句突出了“野岸”、“連山”、“平沙”、“遠霧”構成的蒼茫而寥廓的境界。
斜日安流、野岸平沙的景色再好,也只能暫時解去離別的鄉愁,所以詩人還是“悲不自已”。為什么悲愁得都無法控制住自己呢?“送君千里終有一別”,他只能“江上望歸舟”,眼巴巴地目送友輩,歸舟啟程、漸漸遠去,最后遠望,只見江水空自流,詩人心中該是何等惆悵、憂愁啊!
此詩景色優美感人,藝術成就很高,深深地影響著后代詩人。杜甫曾說“頗學陰(鏗)何(遜)苦用心”,后來他終于“能詩何水部”。他的“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秋野》)就是從“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翻出來的。
上一篇:戚繼光《度梅關》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張籍《成都曲》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