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深處亂山中,筑室間依桂樹叢。
夜榻泉鳴空澗雨,曉園花落滿林風。
窗含細靄衣長潤,橋擁浮槎路不通。
異域十年天萬里,幾番歸夢海云東。
本詩是宗泐為日本友人杰上人而作。“杰”是友人名,“上人”意即具備德智善行的人,后用作對僧人的尊稱。日本也用“上人”一詞來指隱居山林之僧,中世紀后,日本朝廷還以此作為僧位敕授高僧。
首句“翠微深處亂山中,筑室間依桂樹叢。”“翠微深處”,空曠幽邃,宛如世外桃源。在此,隱居著一位海外高僧——杰上人。他“筑室”深山,旁依“樹叢”,逍遙自在,與世無爭。詩篇起首兩句和陶潛的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有異曲同工之妙,生動展現了一卷閑淡幽雅的畫圖,從側面烘托出山室主人閑逸空靈的心境,令人心向神往,欲識其 “廬山真面目”。
“夜榻泉鳴空澗雨,曉園花落滿林風。”在這空蕩、幽深的山間,每當夜幕降臨,坐于榻上偶覺泉水丁冬,“澗雨”淅瀝,不覺識破塵緣,超然物外; 而早晨“林風”吹過,“花落”滿園,目睹紅消香斷,更讓人頓悟時光似水,浮生如夢,從而辭別紅塵,虔誠皈依佛祖。頷聯兩句,對仗工整,用詞準確,不僅寫出山中空寂清新的自然景象,而且融入詩人藏于內心深處的微微感慨。一代美學宗師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正是從這清晨花謝的一剎那,詩人大悟大徹,感到人生虛幻,世界無常。因而此處看似寫景,實則景中有情,情景相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頸聯兩句 “窗含細靄衣長潤,橋擁浮槎路不通。”鏡頭推移,先由遠逼近,再由近到遠。友人心遠地偏,潛心佛學,未覺拂曉霧氣彌漫,已暗暗透過窗戶,致使衣襟“長潤”。此句寫晨霧襲人,文筆細膩貼切。“細”字,活畫出晨靄形狀; “長”字,暗示類似的情況時常發生,間接映襯友人心恬體靜,雜念全無。下句借 “浮槎”受阻于橋,暗比友人由于種種緣故,不能如愿渡海回國,既流露了深為惋惜的心情,又為最后兩句抒情做好鋪墊。
末聯緊承上句抒情。友人來到“異域”已經“十年”,與家國相隔迢迢“萬里”。他雖是一名高僧,“五根”或許清凈,但既然生在塵世之間,要想完全超脫亦難做到,何況思鄉之情,人皆有之。因此,詩人想象,友人一定渴望飄海歸國,重踏故土,可總不能遂愿,以致“幾番歸夢”,終成泡影。至此,詩歌雖然在深沉的感嘆聲中結束,然而余音裊裊,耐人尋味。尤其是客居異鄉的游子之心,愈會引人共鳴而發懷鄉思里之幽情。
全詩前六句著重寫景,以景達情,既繪出一幅閑靜空幽的畫面,又透露了一種悠游閑放的情緒,二者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融合成一種清高、安閑、幽僻、空幻的境界,仿佛使人親臨其境而流連忘返。后兩句因景生情,寫來意境開闊,氣勢恢宏,感情深摯,感人心扉。整首詩情景水乳交融,和諧統一,不只表現了禪學人世似夢、寂滅無常的義理,且意味雋永,回味無窮,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禪詩《翠微山居》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蓬軒為吳僧元誼賦》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