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耍孩兒·借馬》原文與翻譯、賞析
[元] 馬致遠
〔耍孩兒〕近來時買得匹蒲梢騎②,氣命兒般看承愛惜③。逐宵上草料數十番④,喂飼得膘息胖肥⑤。但有些穢污卻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騎。有那等無知輩,出言要借,對面難推。
〔七煞〕懶習習牽下槽⑥,意遲遲背后隨,氣忿忿懶把鞍來鞴⑦。 我沉吟了半響語不語,不曉事頹人知不知⑧?他又不是不精細,道不得⑨“他人弓莫挽,他人馬休騎”!
〔六煞〕不騎啊西棚下涼處拴,騎時節揀地皮平處騎。將青青嫩草頻頻的喂。歇時節肚帶松松放,怕坐的困尻包兒款款移⑩。勤覷著鞍和轡(11),牢踏著寶鐙,前口兒休提(12)。
〔五煞〕饑時節喂些草,渴時節飲些水。著皮膚休使塵氈屈(13),三山骨休使鞭來打(14),磚瓦上休教穩著蹄。有口話你明明的記:飽時休走,飲了休馳。
〔四煞〕拋糞時教干處拋,綽尿時教凈處尿。拴時節揀個牢椿橛上系。路途上休要踏磚塊,過水處不教踐起泥。這馬知人義(15),似云長赤兔(16),如翊德烏騅(17)。
〔三煞〕有汗時休去檐下拴,渲時休教侵著頹(18)。軟煮料草煎底細(19)。上坡時款把身來聳,下坡時休教走得疾。
休道人忒寒碎(20),休教鞭颩著馬眼(21),休教鞭擦損毛衣。
〔二煞〕不借時惡了弟兄(22),不借時反了面皮。馬兒行囑咐叮嚀記(23),鞍心馬戶將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24)。只嘆的一聲長吁氣,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一煞〕早辰間借與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門專等來家內,柔腸寸寸因他斷,側耳頻頻聽你嘶。道一聲好去,早兩淚雙垂。
〔尾〕沒道理沒道理,忒下的忒下的(25)。恰才說來的話君長記。一口氣不違借與了你。
〔注釋〕
①本篇選自馬致遠《東籬樂府》,屬般涉調。耍孩兒,北曲牌名。諷刺一個愛馬如命的吝嗇人。②蒲梢,漢伐大宛,得千里馬,名蒲梢(參看史記樂書)。騎(舊ji計,今qi其),可騎的馬,在這里意與馬同。為要協韻,故不用馬而用騎。③“氣命”句,看待馬像看待自己的生命。④逐宵,每夜。⑤膘息,即長膘。息,生。⑥懶習習,如言懶洋洋。⑦鞴(bei備),整頓鞍轡以備騎乘。⑧頹,生殖器,在這里是罵人語。⑨道不得,豈不是這樣說?⑩尻包兒,如俗語的屁股蛋子。尻(kao),屁股。款款,形容輕緩。(11)覷(qu去),偷看、窺探,這里泛言看。(12)前口,疑是嚼口,又稱馬勒口;鐵制鏈狀,含在馬口中,以便駕馭。休提,不要用力上拉。(13)著,附,緊挨著。屈,未伸直,即鋪得不平。(14)三山骨,疑指后腦。(15)知人義,如言知好歹、通人性。(16)云長赤兔,關羽,字云長。他的馬名赤兔。(17)翊德烏騅,張飛,字翼德;翊,通翼。他的馬名烏騅。(18)渲(xuan絢),疑指為馬洗浴。(19)煎底細,煎煮得仔細。(20)寒碎,如言瑣碎。(21)颩(diu丟),意如丟,甩。(22)惡,如言得罪。(23)行(hang杭),跟前,那里。(24)“鞍心”二句,疑文字有誤。刷子,無賴。(25)下的,如言忍心,當是下得手之省。
〔分析〕
這是一篇十分幽默風趣的套曲。作者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雜劇十六種,又有《東籬樂府》,收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曲十七篇,其詞“放逸宏麗,而不離本色”(王世貞《曲藻》)。本篇即是他的散曲名篇之一,寫馬主人的愛馬如命,當他不得不要將馬借給別人時,內心十分吝惜心痛,通過對他的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尤其是反復叮嚀的語言描寫,將他的特定心態刻畫得惟妙惟肖,獲得了喜劇性的藝術效果。
本篇屬于北曲套曲,由“耍孩兒”、“煞”(不拘多少,這里共七煞)、“尾聲”組成,是北曲套曲常見體式之一,宮調為般涉調(古名“黃鐘羽”),《借馬》是這篇套曲的題目。全篇按借馬的過程鋪寫,故事完整。“耍孩兒”是故事開端,相當于馬主人的自言自語。先說他新近買得一匹好馬。“蒲梢騎”是漢代大宛千里馬名,馬主人特愛自己的馬,就給它這么個高貴名稱(后文還比作關羽的“赤兔”、張飛的“烏騅”),其實本是匹瘦馬,靠辛勤喂養才膘肥體壯。“氣命兒般看承愛惜”是全篇的“曲眼”,點出馬主人的性格心理,并為下文百般舍不得出借作鋪墊。接著承以四句寫他如何“氣命兒般看承愛惜”:“逐宵上草料數十番”顯為夸張,但說明他養馬辛勤;“但有些穢污卻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騎”,“但有些”、“卻早忙”,“微有些”、“便下騎”,用詞精細,深刻細致地刻畫出他對馬的愛惜備至,甚至寧可自己步行而不忍讓馬有些微辛苦。這四句表現了他的愛馬如命,為下文對借馬人的反復叮嚀伏脈張本。接著文筆急轉,矛盾突現! “有那等無知輩”自然是背著借者自語,出言不遜,說那人不通人情,“出言要借”,虧他說得出口要借我的馬。——此言對方。“對面難推”則言己方,馬主人一下子便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本意想“推”,而當面卻“難”,從下文看是只好違心地默許了。
“七煞”仍是自言自語。“懶習習”三句十分傳神:牽馬下槽,他沒精打采;讓馬出廄,他迫不得已在馬后隨行,心事重重,走路無力;當不得不給馬備鞍時,簡直已“氣忿忿”地“怨形于色”了。這步步趨緊的“三部曲”,一方面固然是內心難舍的外部表露,同時也有分寸地給借者一點“臉色”看,“我沉吟”不語,因“對面難推”,實則“此時無聲勝有聲”,而借馬人卻麻木不仁,無怪馬主人已在心里罵他“不曉事頹人”了。“他又不是不精細”,哪會連“他人弓莫挽,他人馬休騎”的常理也不懂呢?可見是存心要為難我!
對馬主人來說,最好是大家都按“他人馬休騎”的為人準則無人來借馬;其次是見我遲疑就該識相改變主意,豈不兩便?現在那“不曉事”的人還是非借不可,就逼得他只好取“下策”了,于是從“六”到“三”“煞”曲子就大寫馬主人對借者的反復叮囑,不厭其煩,企圖將借馬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什么“將青青嫩草頻頻的喂”、“饑時節喂些草”、“軟煮料草煎底細”呀,“騎時節揀地皮平處騎”、“磚瓦上休教穩著蹄”、“路途上休要踏磚塊”呀,“怕坐的困尻包兒款款移”、“上坡時款把身來聳,下坡時休教走的疾”呀,甚至連馬的“拋糞”、“綽尿”都要找個清潔衛生的環境,“渲時”須注意什么都叮囑到了,舉凡對馬的喂飼、騎使、休竭、保養,一切他認為可能有損于馬之處無不想到說到,要確保“萬無一失”,不惜“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總計有二十七條之多,而借馬人也不得不耐心聽完他宣讀這“借馬約法二十七章”,大概也算是他“不曉事”硬要借的報應。
叮囑、嘮叨總算到了盡頭,眼看馬就要被牽走,“二煞”中他又趕緊對“馬兒行囑咐叮嚀記”:“不借時惡了弟兄,不借時反了面皮”,這就是他不得不借而“對面難推”的苦衷,要請馬兒諒解,他怕得罪人要比借出馬去的損失和后果更嚴重。“鞍心馬戶將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看似對馬說,實則從“伊”字看出是指東罵西:“你要是‘安’心打了它就是驢吊!”因為打在馬身上,痛在他心上,所以罵得重,以此暗暗泄憤。但罵歸罵,馬兒還是要被牽走,所以又轉為一聲長嘆,“哀哀怨怨,切切悲悲”,怨的是借者,悲的是馬兒。“一煞”仍是對馬說話。早晨借給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門專等來家內”,“側耳頻頻聽你嘶”,也寫得生動細致,盼、等之切,正說明不忍割舍。“柔腸寸寸因他斷”,簡直是割走了“心肝兒肉”。“道一聲‘好去’,早兩淚雙垂”夸張更妙,幾乎如江淹《別賦》所寫“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了。
“尾聲”是故事結局,借者要牽馬離去,馬主人的“心潮翻滾”也趨于高潮:“沒道理沒道理,忒下的忒下的”,是內心里的咒罵,短句重復,大有呼天搶地、捶胸頓足之痛:這太不合情理了! 太下得手了! 但他總算沒有失去理智,剎那間又想到這還不是罵的時候(等他走后再罵不遲),還是馬兒要緊:“恰才說來的話君長記”一句收拾起六、五、四、三其四“煞”,這是對借者的最后請求,只要能答應做到,就“一口氣不違借與了你”,即一口氣同意借給你。“討價還價”,堅持到底。
細覽全篇,可見說這套曲子是諷刺有錢人、吝嗇鬼恐不確切。也不同于睢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那篇套曲撕下了封建帝王“神圣”的外衣,辛辣地諷刺了劉邦的裝模作勢,而還他無賴的本相。這篇《借馬》的嘲諷則是有分寸的,重在幽默感,作者對小私有者的吝惜心理體驗深切,養馬者珍惜自己的馬自可理解,只是這里對其吝惜過度作了漫畫式的夸張放大。本篇通過馬主人的自言自語和對借馬人、對馬兒說的話來表現故事過程,刻畫人物性格心態。語言俗而不鄙,是當時口語的加工,不失元曲本色。篇中成功地運用夸張鋪排等手法,形成幽默風趣的喜劇氣氛。總之,本篇不愧為元代散曲中的一篇杰作,并影響到清代高腔小喜劇《借靴》。
上一篇:詩詞·散曲《老將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肥水之戰》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