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寂歷道心生,虛谷迢遙野鳥聲。
禪室從來塵外賞,香臺豈是世中情。
云間東嶺千尋出,樹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將羅薜易簪纓。
“灉湖山寺”位于高山之上, 面臨風景秀麗的湖泊, 令人流連忘返。而張說在這首詩中主要表達了對佛門的向往和羨慕之情。
首聯是“空山寂歷道心生,虛谷迢遙野鳥聲”。“空山寂歷”是個很枯寂的意象,但這正是禪家所追求的“高尚的貧窮”,只有在沒有人煙的空山曠野,過著寧靜寂歷的生活,才能產生“道心”——悟道之心,才能體會到那種神秘的禪意。你看,空靈的山谷中,不時傳來一二聲野鳥的歌聲,那不正是禪的音聲嗎?這正如川禪師云: “山花笑,野鳥歌,此時如得意,隨處薩婆訶”,《阿彌陀經》也云:“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
從結構上看首聯是起,而頷聯 “禪室”、“香臺”句是承,它進一步從正反兩面對山寺生活進行渲染: 塵世之人皆羨慕禪師生活,可誰真正知了個中甘味呢?“從來”與“豈是”一轉一折,更顯出作者對佛門的推崇。
頸聯在結構上是轉,它從議論轉入寫景,“云間東嶺千尋出,樹里南湖一片明”則是一幅絕妙的美景,寫東嶺“千尋出云間”突出其高聳挺拔,同時既寫出了東嶺的巍峨,又寫出了云霧的繚繞變幻,山借云高,云倚山媚。寫南湖則抓住光線、色彩的特征,樹是陰綠色,而湖在陽光下則是光亮色,兩相映襯,樹顯得更加蒼綠,而南湖更顯得一片光明。這一聯不僅寫景優美,更重要的是它還富于禪意、禪味,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如此美景怎能不令你萬念俱息,凡心頓消,進入心靈空靈的悟境呢?所以作者在尾聯慨嘆道:“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將羅薛易簪纓。”“巢”,巢父,唐堯時人,相傳堯要把君位讓給他,他不受; 堯又要把君位讓給許由,他又教許由隱居。“由”,許由,相傳堯把君位讓給他,他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穎水邊洗耳,表示這話弄臟了他的耳朵。作者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是山中美麗的風光挽留了古代的隱士們,使他們決然放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而隱居山林。這本是兩個古代傳說,而作者卻用假設句,從而使全詩在結尾處又增加了一層感慨、一層韻味。
縱觀全詩,寫景優美傳神,且有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富于禪意禪味;議論抒情水乳交融,既揭示了禪理,又抒發了心聲;文氣流暢,結構跌宕,在張說詩中堪稱上乘之作。
上一篇:禪詩《龍潭登舟棲霞僧相送》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七歲游法興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