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
三王德彌薄,惟后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逮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因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圣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這首《詠史詩》是班固在永元四年(公元92年)被洛陽令種兢逮捕下獄時所寫。永元元年班固以中護軍的身份隨大將軍竇憲攻匈奴,有功。竇憲是竇太后的外戚,因擅權并有陰謀獲罪后自殺,班固因受牽連免官。班固本人并無劣跡,但他不教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與洛陽令種兢有隙,種兢趁此機會逮捕班固,并在獄中施加折磨,當年班固即死于獄中。這首《詠史詩》借歌詠“緹縈救父”的歷史故事來寄托詩人內心的痛苦,抒發(fā)對現(xiàn)實的感慨。
詩大意是說:三王以后,德行越來越薄,后來竟用起肉刑來了。“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他們都是儒家宣傳的至圣仁君。底下敘述漢文帝時一件有名的案例:西漢文帝時,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有一位醫(yī)學家,復姓淳于名意,曾任齊“太倉令”,故又稱“倉公”?!疤珎}”是中央政府積谷之倉,主管太倉之長官叫“太倉令”?!妒酚洝ば⑽谋炯o》: “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系長安。太倉公無男,有女五人。太倉公將會逮,罵其女曰: ‘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意也!’其少女緹( ti )縈自傷泣,乃隨父至長安上書,奏上,天子悲憐其意,乃下詔除肉刑?!卑喙虜⑹鲞@個歷史故事是為了對比說明自己眼下的處境:班固有好幾個男孩,由于“不遵法度”,導致班固入獄,沒有一個能象緹縈那樣為自己昭雪! “百男何憒憒(kui)”, “憒憒”是糊涂昏庸的意思。
鈉嶸在《詩品》中評論這首詩說: “孟堅才流,而老于掌故,觀其《詠史》,有感嘆之詞?!边@是一針見血的評論。《詠史》寫倉公被逮獲救這個歷史故事,是借古喻今,感嘆自己的不幸遭遇,這是一看就知道的,顯然“老于掌故”并不僅僅是指這一點而言。詩中“思古歌《雞鳴》”是雙關語,引用了一個典故?!对娊洝るu鳴》: “雞既鳴矣,朝至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卑喙桃谩峨u鳴》詩說明淳于意獲罪之原因在于“蒼蠅之變黑白”,暗喻自己獲罪下獄亦是如此。 “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亦用了一個典故。《詩經·晨風》: “鴥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淳于意被逮下獄同班固被逮下獄,當然都是“憂心欽欽”。這是“憂心摧折裂”的第一層意思。 “晨風”典故中又含有“忘我實多”之意。班固在位時,有權勢的熟人、友人當然不少,但如今一旦免官,變成階下囚,竟無人救援,班固不免為“忘我實多”的冷酷現(xiàn)實而傷心泣下,這是“憂心摧折裂”的第二個內容。
引用典故,其實是歷史故事或名言的一種對比和隱喻,符合形象思維的原則。在這首詩里,班固巧妙而貼切地運用典故,細微而曲折地寫出了自己滿腔悲憤和深深的痛苦。
另外,這首《詠史詩》的語言質樸曉暢、不假雕琢。有些地方暗含雙關,有言外之意。如“百男何憒憒”,明里是指責自己的兒子,但也暗責朝中百官昏憒、置身事外。他們應該是比緹縈更有力量、更有條件來救援自己的,但他們遠不如舍己救父的緹縈!人情冷暖,夫復何言。 “三王德彌薄”顯然也含有對當今現(xiàn)實不滿之意。
上一篇:詠史|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詠史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