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溪茅屋半開扉,綠護晴林盡打圍。
野鹿飲泉山影動,幽禽出樹岸花飛。
百年往事回頭換,一路斜陽送客歸。
要識上方何處是,鐘聲隱隱隔煙霏。
這是一首歌詠禪林的紀游之作,描寫方外的清幽靜謐,懷有一片向往之情。
首言“隔溪茅屋半開扉,綠護晴林盡打圍。”寫遠望所見。隔著溪水,有一座茅草蓋的房屋,柴門半開半掩。順著這簡陋的山莊望去,只見郁郁蔥蔥的綠蔭掩映,林木在和煦的陽光照耀之下,團團圍攏,境界顯得十分幽深。為過山寺刻畫了重要的一筆。這綠護晴林的深山,大約就是山寺所在。含而不露,領起全篇。
頷聯 “野鹿飲泉山影動,幽禽出樹岸花飛。”描繪溪邊景物。伶俐的野鹿從林中來到溪邊飲水,綠蔭濃郁的山影隨著溪水泛起波瀾而在清泉中搖曳。悠閑的禽鳥,從樹上振翮而出,抖下的落花在岸邊飛舞。野鹿是一種非常機警的動物,生性善驚,聞聲逃遁,現在卻安詳地飲著清泉,表明境界的靜謐。佛教同野鹿有著重要的聯系。著名的鹿野苑(或稱仙人鹿園),就是佛教圣地,在中印度波羅奈國,今瓦臘納西城西北10公里處,傳為釋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說法的地方。釋迦在尼連禪河畔苦行6年,不得解脫,后在菩提耶覺悟成道, 即來此地, 對阿若㤭陳如、 額鞞、 跋提、 十力迦葉、俱利太子五個侍者說法,使他們成為第一批佛教信徒。故《四十二章經》稱: “世尊于鹿野苑中, 轉四諦法輪, 度㤭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可見,鹿野苑正是佛教的發源地。又傳說,有南窟仙人,見鹿產一女,取歸撫養,長大成人,惟腳似鹿,是為鹿女,鹿女行處,步跡皆有蓮花。王維 《游感化寺》詩有 “雁王銜果獻,鹿女踏花行。”可見,這野鹿正是禪林的化身、禪境的象征。
“幽禽”,“幽”乃安閑貌。禽鳥安靜地棲于林木,見有動靜,立即離樹出林。花兒在岸邊飛舞,分辨不清是花飛還是鳥飛。這叫人聯想起當年,佛于娑羅雙樹間入滅時,樹一時花開,林色變白,如鶴之群棲,此后,遂以鶴樹或鶴林指代佛和佛寺。“幽禽出樹岸花飛”,也同“野鹿飲泉山影動”一樣,都呈現在“綠護晴林盡打圍”的山寺之外,蘊藏著禪林的奧秘,閃爍著佛的靈光。
詩人長期隱居雁蕩山下,對于山寺禪林應是相當熟悉的,今日面對這鹿苑岸花與綠護晴林,心靈豈無觸動?不禁浮想聯翩,故頸聯稱:“百年往事回頭換,一路斜陽送客歸。”心中充滿回顧平生引起的激情,百年往事在回頭一顧之中已成過去,世事變遷何等神速。不知不覺已是黃昏,一輪西下的斜陽送著詩人踏上歸途。詩人過山寺而不入的 “過”字體現得十分微妙。
末聯“要識上方何處是,鐘聲隱隱隔煙霏。”詩人走遠了,隱隱約約一陣鐘聲傳來,把他從禪境的沉浸之中警醒,回頭向鐘聲傳出的地方望去,眼前出現一派彌漫的煙霏。鹿泉、花樹、綠護晴林,清溪彼岸的一切,均在煙霏暮靄中消失。品味途經山寺所見所聞,領略禪林的氣象和節律,料得這煙霏深處,佛徒們已在入定行香; 確認這遠離塵囂的佛門,才是值得追求的神仙世界。“上方”,這里借用的是道家對天上仙界的稱呼。宋洪明詩云:“攝示禪界中,高步上方外。”
這首詩前四句均寫景物環境,捕捉了茅屋、柴扉、清溪、綠林、野鹿、山影、幽禽、岸花等一系列物象,繪制出如此清幽靜寂富于神韻的靈境。雖沒一句正面描寫山寺,但讀者已從其中感受到了禪境的恬悅。司空圖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斯之謂也。后四句則回首往事,抒發感慨,表達了對禪林的無限眷顧與不盡向往之情。末句 “隱隱鐘聲”和首聯 “綠護晴林”遙相呼應,前后關合,含不盡之意,盡在言外。
上一篇:禪詩《過仙游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過無可上人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