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林鴻·同鄭二宣江上泛舟》原文賞析
載酒入江色,酒多江復長。酣來散予纓,濯向春流香。東壁過疏雨,西崦殘夕陽。猿禽相叫嘯,靈木共清蒼。夕景更泛覽,客程殊未央。魚風葦上起,蚌月波中光。嘗以事泮渙,永期名跡忘,乘槎予豈必,聊復詠滄浪。
這是與友人鄭宣江上泛舟的記游之作。鄭宣,不詳。林鴻《鳴盛集》中有關鄭宣的詩有十數首之多,從這些詩中大體可以看出,鄭宣似自號浮丘生。浮丘是廣東南海西部的山名,相傳有人在此得道,稱浮丘道人。鄭宣生性恬淡,不慕榮利,有遠志,好遠游,故以為號,他是林鴻的至交。
開篇兩句切題,寫春日載酒入江,酒多江長,暗示游興之濃及出游之久。下面寫江上泛舟的情景和見聞,“酣”承“酒”而來,“濯”承“江”而來。纓,系帽的帶子。濯纓,語出《滄浪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泛舟江上之時,東壁有疏雨灑落,西山有夕陽殘照,猿禽叫嘯,靈木清蒼,景色十分宜人,以至沉醉其中,泛覽夕景后仍感客程未央。入夜,魚戲葦間,風動葦上,一月如蚌,碧波生光,給詩人的出游增添了無限的情趣。“魚風葦上起,蚌月波中光”兩句,體察入微,對句也十分精整。
詩篇的最后四句抒懷。泮渙,消融、消解。事泮渙,指世事變遷,萬物無常,有如冰雪消融。槎,木筏。據《博物志》記載,有住海邊者,每年八月見海上有木槎來,便乘槎至天河,見牛郎織女,這里指登天。這幾句說,世事無常,總希望能夠忘情名跡,哪里一定要登天成仙呢?不過是隱退以自全罷了,感慨深至。
林鴻在與鄭宣有關的詩篇中,一再提到 “滄溟”、“濯纓”等話語: “遙憐滄海客,共是白頭翁” (《憶鄭二宣時往交州》)、“白發孤舟別,滄溟萬里期”(《題夕陽孤棹送鄭二宣之交州》)、“一曲勞歌酒半醒,嗟君此去泛滄溟” (《送鄭二宣之交州》)、“羨子有遠志,放形天地間。扁舟濯足望云海,短策振衣登雪山”(《贈浮丘生》)。《明史·林鴻傳》稱林鴻性脫落不善仕,未四十而自免。林鴻遠離官場,固然和他生性灑脫不羈有關,但也是和明初政治斗爭的嚴酷分不開的。當時文人直接間接被殘害者不一而足,著名詩人劉基雖替明太祖立下汗馬功勞,仍不免一死。另一位詩人高啟則因替魏觀撰《上梁文》被腰斬而死,這是一個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時代,因而林鴻及鄭宣等友人遠離官場、歸隱山中、全身遠禍,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的內心是很痛苦的。
這首詩用平聲江韻,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氣勢貫通,行文也很自然嚴謹。
上一篇:古詩《林古度·吉祥寺古梅》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宏道·聽朱生說水滸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