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閑步。
數峰行盡猶未歸,寂寞經聲竹陰暮。
“仙游寺”位于今陜西省周至縣終南鎮以南的終南山中,四面環山,中流黑水,風光宜人,為當時詩人們的樂游去處。詩題《過仙游寺》的 “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的 “過”相同,意謂“訪問”、“探訪”。詩寫對仙游寺風光的依戀,并透露出隱逸參禪的情懷,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成熟。
這首詩題詠的是仙游寺,抒發的是寄情山水、企慕唱經禮佛的參禪情趣。詩人在雪霽天晴之后,乘興訪游仙游寺。沿途的景致,詩人只字未及,只是集中筆力描寫終南山上仙游寺周圍的景觀。“上方下方雪中路”,這一句不僅交待了詩人訪游的時間是在雪后的隆冬,而且點明了詩人的游蹤所到之處。雪后的山路,蜿蜒曲折,狹窄陡峭,舉步維艱。詩人歷盡艱辛,始到山腰,不得不止步喘息。就在這片刻的休息中,詩人方有暇欣賞山中的景色。游目望去,頭上腳下的山道上,皆是白茫茫的積雪,與整個銀妝素裹的山巒峽谷渾然一片。無論是山,抑或是路,到處是銀白的世界,茫茫一片雪海。這是詩人近看所得的景觀。
接下來,詩人的視線又移向另一角度,向遠方望去:“白云流水如閑步”。山間的白云,灑脫地、悠閑自得地在飄移著、游動著;山澗的清泉流水,蜿蜒曲折地、嘩嘩地向下流去。在白茫茫的一片雪海中,劃出了一條墨綠色的曲線,宛如一條飄舞的綢帶。那白云流水如閑步一般悠游自得、 自我陶醉。白云是詩人舉頭所望,流水乃詩人俯視所得。但是,既是雪后的山中,自然漫山遍野是白茫茫一片,又何以望見那 “如閑步”的流水呢? 實際上這并非不合生活真實。因為山澗的清泉,出自山中,其流水總是溫熱的,其上不會結冰,所以山泉之上亦落不住積雪。這里,白云、流水更襯托了山中的靜寂、空曠,大有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的意境。詩人采用以動襯靜的手法,在動靜光色的摹寫中,不僅創造了秀麗素潔、清幽曠遠的意境,而且透露了自己的心境。
“數峰行盡猶未歸”,詩人飽覽了遠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在這壯麗、清幽、美妙的意境中,他陶醉了。因而他從山腰,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繼續攀登,翻過一座山峰又到另一座山峰。峰峰皆秀,山山俱佳。數峰行盡,時已黃昏,夕陽西下,但詩人并無歸意,反而更加流連忘返,索性便留居山中,盡情玩賞。“數峰行盡”也暗指仙游寺之遙深?!凹拍浡曋耜幠骸?,這是詩人對于仙游寺周圍景色及自己的觀感的描摹。當詩人翻越數峰,來到仙游寺近周時,時已黃昏,夕陽的余暉斜灑在青竹之上,在潔白的雪地上投射出青竹的形象,酷似一幅水墨的“雪竹圖”。那孤寂的寺院中,傳來了和諧悅耳的誦經聲。這悠揚和諧的誦經聲,不但更襯托了山中的“寂寞”,而且引導詩人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了塵世的一切煩惱,心境空凈明澈得如這銀白的世界、山澗的小溪一般。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 《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顯然,詩人欣賞這古寺名剎幽美絕世的居處風光,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借以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首詩構思造意優美,很有興味。它以游訪寺院而借禪理說心境,抒發禪門怡悅情趣,從游山寺起,而以贊美空門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上一篇:禪詩《過云棲見蓮池上人有狗丑韭酒紐詩戲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過山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