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李愬雪夜取蔡州
司馬光
李愬謀襲(1)蔡州。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2),由是(3)賊(4)中險易遠近虛實(5)盡知之。李祐6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7),守州城者皆羸(8)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9)。”愬然之(10)。命李祐,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qū)(11),自將(12)三千人為中軍(13),命李進誠(14) 將三千人殿其后(15)。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16),盡殺其戍卒(17),據(jù)其柵(18)。命士少休,食干糒(19),整羈靮(20)。留五百人鎮(zhèn)之,以斷洄曲及諸道(21)橋梁。復(fù)夜引兵出門。諸將請所之(22),愬曰: “入蔡州取吳元濟。”諸將皆失色。
時大風(fēng)雪,旌旗(23)裂(24),人馬凍死者相望(25)。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鵝鴨池,愬令擊之以混軍聲。四鼓(26),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祐、李忠義钁其城為坎(27)以先登,壯士(28)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29),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30)。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31)。雞鳴,雪止,愬入居(32)元濟外宅(33)。或告元濟曰: “官軍至矣!”元濟尚寢,笑曰:“俘囚為(34)盜耳,曉當(dāng)盡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曰: “此必洄曲子弟(35)就吾(36)求寒衣也。”起,聽于廷(37),聞愬軍號令,應(yīng)者近萬人,始懼。帥左右(38)登牙城拒戰(zhàn)。愬遣李進誠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39),取器械。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40)助之。城上矢如猬毛(41)。晡時(42),門壞。元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43)。愬以檻車(44)送元濟詣(45)京師(46)。
〔注釋〕(1)襲: 出其不意地攻取。(2)必親引問委曲: 一定親自招來(降兵)查問詳情。引: 招來。委曲: 底細,這里指吳軍虛實。(3)由是: 因此。(4)賊: 指吳元濟。(5)險易遠近虛實: (地勢的)險要平易,(道路的)遠近,(軍備的)虛實。(6)李祐: 和下文的李忠義都是蔡州的降將。(7)洄曲: 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南。四境: 指洄曲周圍地帶。(8)羸(lei): 瘦弱。(9)其城: 指蔡州城。(10)然: 是,這里作動詞,“認為……對” 的意思。之: 代指李祐的話。(11)帥:同“率”。突將:突擊隊。前驅(qū):先鋒。(12)將(jiang):率領(lǐng)。(13)中軍: 主帥所在的主力軍。(14)李進誠: 唐州刺史。(15)殿: 這里用作動詞,壓陣,當(dāng)后衛(wèi)。(16)張柴村: 地名,現(xiàn)在河南省汝南縣西。(17)戍卒: 守衛(wèi)的兵士。(18)柵: 營寨。(19)少: 稍。干精(bei): 干糧。(20)羈(ji): 馬絡(luò)頭。靮(di): 馬韁繩。這里泛指軍備。整:整理。(21)諸道: 各交通線。(22)請所之: 請示所要去的地方。之:動詞,往。(23)旌(jing)旗: 泛指軍隊中的旗幟。(24)裂: 破,損壞。(25)相望: 彼此望得見,隨處可見的意思。(26)四鼓: 舊時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用鼓報更,一更為一鼓。四鼓,即四更天,相當(dāng)于凌晨三、四點鐘。(27)钁(jue)其城為坎(kan):在城墻壁上掘出一個個坑穴,以便爬城搭腳。钁: 工具,這里作動詞,用钁挖。(28)壯士: 勇士。(29)擊柝者: 打更的人。(30)納眾: 讓官兵入城。(31)不之覺: 就是 “不覺之” 。(32)居: 占據(jù)。(33)外宅: 外衙。在牙城(主將住的內(nèi)衙的衛(wèi)城)外,所以稱外宅。(34)為: 做。(35)洄曲子弟: 駐守在洄曲的部下。(36)就吾: 到我這里來。(37)廷: 同 “庭” ,庭院。(38)左右: 指身邊的將士。(39)甲庫: 兵器庫。(40)薪芻(chu): 柴草。(49)矢如猬毛: 箭象刺猬的毛(一樣又多又密)。(42)晡(bu)時: 申時(相當(dāng)于下午三點到五點鐘)。(43)梯而下之: 用梯子引他下來。下: 這里用作動詞。之: 指吳元濟。(44)檻車: 囚車。(45)詣(yi): 到。(46)京師: 京都,長安。
〔鑒賞〕《李愬雪夜取蔡州》(下簡稱為《取蔡州》),敘寫了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唐將李愬雪夜攻取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一帶),活捉淮西節(jié)度使吳元濟,結(jié)束淮西地區(qū)三十二年的割據(jù)局面的史事。雖是歷史記敘體的文章,但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性,情節(jié)完整,描述生動。
“李愬謀襲蔡州” 一句,使文章開宗明義,它交代了此戰(zhàn)之勝是智謀加奇襲的結(jié)果。全文緊扣“謀”和“襲” ,把李愬的雄才大略和超群智謀刻畫得栩栩如生; 雪夜奇襲蔡州活捉吳元濟的故事敘述得脈絡(luò)清晰,聲色兼?zhèn)洌⒃趯θ宋锸录拿枋鲋校脑⒅H之意。
“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 ,身為唐、鄧(今河南省泌陽縣和鄧縣一帶)節(jié)度使的李愬,對敵方的降兵降將,親自招來,一一盤問事情的底細和原委,掌握敵情的虛實,初步顯示了李愬的用兵謀略特點。“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知彼,這是作戰(zhàn)前的疑而叩實,察而后動的一著,是李愬取蔡州的一謀。
“命李祐、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qū)” ,用降將為突擊先鋒,率領(lǐng)三千人馬開道,一是省卻軍前探路,二是便于途中遇盤查處好馬前搭話,也為下文“钁其城為坎以先登”埋下了伏線。此借敵之軍將,翻彼著為我著,是李愬取蔡州的二謀。
“留五百人鎮(zhèn)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用武力維持已奪的張柴村的安定,并且切斷各交通要道的橋梁,斬其羽翼,斷其退路,此是取蔡州活捉吳元濟的三謀。
“諸將請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 諸將皆失色。” 已經(jīng)取下張柴村,率部繼續(xù)出征,諸將尚不知要去的地方,此時李愬才吐軍情:“入蔡州取吳元濟” ,語詞簡潔有力,舉重若輕,有穩(wěn)操勝券的意態(tài)。而諸將皆驚恐失色,又達到對李愬的膽識陪襯之目的。李愬選擇了將士身處進退維谷之際公布軍事計劃。《孫子兵經(jīng)·上卷·秘》云:“謀成于秘,敗于泄。三軍之事,莫重于秘。”李愬對取蔡州的軍事秘密真可謂守口如瓶,胸臆如城了。此李愬選雪夜攻蔡州捉元濟的四謀。
“時大風(fēng)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 ,極力渲染氣候條件的惡劣,也就顯示了李愬用兵的韜略。“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選大風(fēng)大雪的陰沉漆黑天氣,又選官軍從未走過的道路,悄悄挺入蔡州。所謂“月黑殺人夜,風(fēng)高放火天” ,李愬運兵上務(wù),審于天時,稽平人理。此李愬謀取蔡州的五謀。
“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 ,一個“畏”字,寫出了李愬治軍嚴厲。然而據(jù)《通鑒》所載,李愬平時“儉于待己,豐于待士” ,“親行視士卒,傷病者存恤之” ,平時體恤士卒,戰(zhàn)時當(dāng)然會軍紀(jì)嚴明,號令如山。及至奇襲蔡州城,“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守門士兵均被殺盡,只留打更的,令其照舊打更,瞞天過海,麻痹吳元濟睡于太平無事的被窩里。此六謀將吳元濟一步步推進死囚車,此六謀也將李愬潛心韜略,詼詭奇譎的大將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
《孫子兵經(jīng)·下卷·陰》云: “善兵者,或假陽以行陰,或運陰以濟陽,總不外于出奇握機,用襲用伏,而人卒受其制。”李愬取蔡州活捉吳元濟除潛心韜略,就在于他運用之妙,掌握良機暗渡陳倉,以奇襲奏功。
本文除了以奇謀的主線描述李愬外,還運用了許多具體的情景來加以豐富。例如: “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據(jù)其柵。”吳元濟布防在張柴村的士兵竟不覺已被行六十里而來的李愬之軍斬盡殺絕。孫子說: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一方面表現(xiàn)了藩鎮(zhèn)之軍紀(jì)松懈,一方面見出李愬之進軍神速。
“命士少休。食干精,整羈靮。” 充分顯示了李愬用兵偷襲,一鼓作氣的精神。“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雖“人馬凍死者相望” ,但毫無畏怯之色。這樣的士氣、軍容,保證了奇襲蔡州的成功。前行六十里是初夜時分,雪正濃。這后七十里是午夜時分,在雪更緊的情況下行軍的。無論從士兵的精力,還是從路途的艱險、氣候的惡劣情況看,后面路程遠比前面路程更艱巨。作者反復(fù)從氣候和地理條件的惡劣上加以渲染,進一步顯示李愬謀襲的特點。文章接著寫,“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愬在如此環(huán)境、如許路程中進兵,真是神出鬼沒!這就從具體的戰(zhàn)況上,坐實了李愬謀略的巨大效果。“守門卒方熟寐” 和 “無一人知者” 相互照應(yīng),加強了對“奇謀” 的表達作用。
當(dāng)李愬在雞鳴、雪止,進入?yún)窃獫修@時,有人告訴吳說: 官軍到了! 吳元濟睡著笑應(yīng): 是俘囚搶東西罷了。再報告城池已經(jīng)失陷時,他卻認為是洄曲的士兵來向他討寒衣。及至李愬摧毀他牙城外門,奪了他的軍械庫,繳獲了他的兵器,吳元濟才不得不在牙城上投降認罪,被打入囚車。這樣,便以吳元濟活動的幾個遞進層次,對李愬起到反襯的作用。
總的說來,本文通過奇襲蔡州城,活捉吳元濟的情景描述,展現(xiàn)了李愬的善謀和勇斷。這一仗,從取張柴村到奪蔡州城活捉吳元濟,行程既遠且險,從下雪到雪止及晡時(次日下午三五點鐘),僅一日一晚結(jié)束。時間之緊迫,路途之遙遠,風(fēng)雪之惡劣,戰(zhàn)果之輝煌,足以看出李愬襲取蔡州之奇。
與上面的描述相輔相成的是,吳元濟一失軍將,再失張柴村,最后斷送老營,自己被押進囚車。他在失軍將時不警惕,丟營寨時不猛醒,送老營時尚不信,構(gòu)成對李愬之智、之謀、之勇的鮮明的對比。這決非史家持抑揚觀編纂史事,而是寓褒貶于歷史事實的敘述之中,發(fā)揚了《左》《史》以來的史學(xué)筆法。
全文始終圍繞“謀襲” 二字統(tǒng)攝材料,依據(jù)戰(zhàn)爭的發(fā)展進程,既有階段性,又有連貫性。首尾相銜, 一線貫穿。 敘事清晰, 間以描述, 更覺生動。《取蔡州》寫得精妙,還在于它文字上的簡練、入神。現(xiàn)擇其數(shù)例,說明于下:
“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蔡州城空虛可以偷襲,擒賊先擒王,李愬謀襲蔡州的基因?qū)в诖耍脸窍聼o入知者與此有關(guān),取張柴村斷洄曲與此有關(guān),吳元濟坐蔡州城被擒亦與此有關(guān),短短一句話,上勾下連,挾帶了戰(zhàn)爭中的許多事態(tài)和內(nèi)容,語言含量很大。
“時大風(fēng)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 惡劣氣候環(huán)境的渲染僅此一句,足以告訴人們,羸老之卒不能出擊,懈怠之軍守衛(wèi)不住。只有不畏艱苦之師方可步步逼進,步步取勝。這便用環(huán)境渲染烘托了士氣。
“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助之。” (此句新、舊唐書均無) “應(yīng)者近萬人” ,寥寥十多字,就將人心向背這一戰(zhàn)爭最根本的因素,形象地揭示出來。
又如寫激戰(zhàn)場面,“城上矢如猬毛” 一語寫出了吳元濟負隅頑抗,李愬攻城戰(zhàn)之壯烈。
文中不僅描述語言簡爽,而且人物語言也頗凝練。李愬的“入蔡州取吳元濟”一句,語氣斬釘截鐵,語態(tài)堅毅自若。而叛將吳元濟的自白: “俘囚為盜耳。” “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 “耳”的語氣助詞的妙用,生動地表現(xiàn)了吳元濟麻痹輕敵和顢頇無能。在形勢如千鈞系乎一發(fā)之際,吳元濟的情態(tài)描述是“起,聽于廷”,一副懶慵之態(tài)畢現(xiàn)眼前。
再如李愬行軍至蔡州城下,文章描述道: “近城有鵝鴨池,愬令擊之以混軍聲”,這就生動地表現(xiàn)了李愬善于隨機應(yīng)變,利用自然條件的杰出才能。他既有謀,又有勇,且有智,這就刻畫了這位平叛將領(lǐng)的完整形象。無怪乎宋人陳郁的《念奴嬌·詠雪》詞寫道: “卻恨鵝鴨池畔,三更半夜,誤了吳元濟。”
司馬光在歷史著作中不著痕跡地運用感情色彩不同的筆調(diào)描繪對壘兩軍的首腦人物,褒貶鮮明,全文敘事完整,描述生動有致,于簡潔中求豐富的表現(xiàn)力,既見史家之長,又有文學(xué)特色,集史、文于一體,彌足珍貴。
上一篇:《古文·雜說四(馬說)》鑒賞
下一篇:《古文·李龍眠畫羅漢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