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直下一江清,千尺絲綸寄此情。
秋水芙蓉華月上,春苕翡翠晚風(fēng)輕。
坐來古硯生云氣,吟過長廊曳履聲。
知有登臨無限意,高山野水已相迎。
這首七言律詩原見于虞集《道園遺稿》卷三。“珉上人”,對(duì)僧珉的尊稱。“俯清軒”,指珉上人的禪房名,以“俯清”名軒,本身就具有一種神奇魅力。“清”,既指山水自然之清新可愛,也隱含了這樣一層禪意: 僧人接受清美的大自然的洗禮,獲得心靈上的自我洗滌,清心寡欲,一心事佛。
“高亭直下一江清”一句,開門見山地交代俯清軒的地理位置(也說明了俯清軒的命名本意)。俯清軒依山臨水,雄踞江岸,所以說“高亭直下”。在俯清軒上,可以鳥瞰清清江水。而江水長年不斷的沖洗,又有如僧人心靈的自我洗滌。這個(gè) “清”字,既寫江水之清,又說明僧人心靈之清。“千尺絲綸寄此情”一句,本自《冷齋夜話》。《冷齋夜話》載:“華亭船子和尚有偈名: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dòng)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絲綸”,指釣魚用的線。“情”,本指凡人之情,包括七情六欲及用世之情。世人垂釣,“情”寄多處。有的待價(jià)而沽,垂釣只不過是為了等待時(shí)機(jī),如磻溪釣叟姜尚; 有的確是為了遠(yuǎn)避塵世,陶冶情性,以便凈潔心靈,洗去塵世帶來的苦痛與煩惱,如 “獨(dú)釣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珉上人的垂釣,應(yīng)是凈潔心靈、參禪悟道的一種方式。這 “情”寄寓著隨緣任運(yùn)的禪理,而“千尺絲綸” 自然可見禪悟之深、求心之切了。
“秋水芙蓉華月上,春苕翡翠晚風(fēng)輕”二句,寫俯清軒周圍的四季景色。“芙蓉”,即荷花,又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由于本身的高潔而倍受佛家的青睞。佛祖釋加牟尼的寶蓮花座叫蓮座,“蓮座神容儼,松崖圣跡余”; 佛經(jīng)有《妙法蓮華經(jīng)》,簡(jiǎn)稱《蓮經(jīng)》,“三萬《蓮經(jīng)》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佛國稱為蓮界,“蓮界千峰靜,梅天一雨清”;僧人的居室稱蓮房,“聞師剩有藏書在,擬借蓮房未有緣”。“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在這里,蓮花象征著珉上人心靈的清凈高潔。“苕”,指凌霄花。“春苕翡翠”,指春天的凌霄花翠綠濃郁。這兩句寫俯清軒的外景,清麗幽靜。“坐來古硯生云氣,吟過長廊曳履聲”二句,寫俯清軒內(nèi)景。珉上人超然物外,一心禮佛,他的業(yè)余愛好便是垂釣賞花,吟詩作畫。而清江垂釣、賞月觀花和吟詩作畫都是珉上人“情”的表現(xiàn),也是“清”潔心靈的種種方式。
俯清軒遠(yuǎn)避塵世,非潔凈之士絕少往來。而登臨俯清軒,目睹此山此水,又會(huì)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所以說“知有登臨無限意”。虞集雖身為元朝顯宦,但因身系宋代名相虞允文之后,朝中恨之者不在少數(shù)。文宗一死,虞集辭官歸里,正是這一背景的反映。虞集向往珉上人的生活,正說明他內(nèi)心的矛盾與痛苦。大自然向來是友好的,它對(duì)于那些厭倦官場(chǎng)生活、內(nèi)心矛盾重重,想要蕩滌心靈塵垢的士大夫們來說尤有吸引力。“高山野水已相迎”,一個(gè) “迎”字,著客體以主觀色彩,物我一體,含不盡之意于言外,是畫龍點(diǎn)睛之筆。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然而一幅“俯清軒”的畫能描其色,不能傳其聲;能狀其形,而難表其“情”。虞集此詩兼集詩畫之長,聲情并茂,形色俱佳,可謂清新悅耳、禪味盎然的好詩。這當(dāng)然與作者身為元代文壇一代宗師的深厚功底和他喜與僧侶隱逸交往有關(guān)。
上一篇:王道充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huì)心,為之作詠
下一篇:禪詩《理安寺偶題贈(zèng)道宜上人(其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