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燭之開退秦師》原文與翻譯、賞析
(僖公三十年)
共其乏困(17),君亦無所害(18)。且君嘗為晉君賜矣(19),許君焦、瑕(20),朝濟而夕設版焉(21),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22)?既東封鄭(23),又欲肆其西封(2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25)?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26)。”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27),乃還。
子犯請擊之(28)。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9)。因人之力而敝之(30),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31); 以亂易整,不武(32)。吾其還也(33)。”亦去之(34)。
【鑒賞】 這篇文章選自 《左傳·僖公三十年》。文章記敘了公元前630年時,秦國和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大夫燭之武站在保衛祖國的正義立場上,不計較個人名譽得失,挺身而出,說服秦穆公撤兵,使鄭國得以保存的史實。全文僅三百來字,但表現的內容極其豐富、明晰,語言精練而能切中要害,實開戰國游說之先河。
首先,語言簡練、犀利。這么大一件事,要敘述清楚尚且不容易,要說服秦國退兵則更是難上加難,但作者記敘勸說之辭只有寥寥一百二十幾個字,就說得秦穆公心悅誠服,同意撤兵。可謂惜字如金,字字璣珠。
其二,說理透徹,有理有據,具有雄辯的邏輯力量。整篇文章以 “闕秦以利晉”為中心論點,層層展開,步步深入,如剝竹筍,句句悚動。以退為進,承認“鄭既知亡矣”,把眼前事實一筆帶過,暫放一邊。筆鋒一轉,用 “舍鄭無害”與 “陪晉有害” 的 “利害”關系打動秦君。“春秋無義戰”,秦、晉雖聯合,但何嘗不是在考慮自己的利益。燭之武抓住對方的這種心理,設身處地為秦國的利益盤算。先說“亡鄭有益于秦”,則請出兵,不敢耽誤。緊接著指出,鄭國同晉接壤,而遠離秦國。“越國以鄙遠” 的結果只能是秦國奪取了鄭國,最終鄭國仍會落到晉國手里。這樣一來,滅鄭反而成了 “陪晉”。晉國吞并東邊的鄭國后,如果要繼續擴張領土,只有向西邊發展,而西邊惟有秦國,如此看來,亡鄭的結果只能是“闕秦利晉”。顯而易見,讓鄭國存在下去,對秦國有百利而無一害,它不僅可以作秦國的 “東道主”,還可以牽制晉國。其間又援引晉國背信棄義損害秦國的確鑿事實,切中秦穆公的心病,強調指出晉國不可以作為合作伙伴。句句緊逼,字字切中要害,分析得越透徹,越使秦穆公毛骨俱悚、心寒膽戰,不怕秦君不落其彀中。
其三,辭語委婉,曲盡其急,使人叫絕。這篇文章對語言藝術的運用獨具特色。尤其是巧說秦君一段,全是燭之武自問自答,卻又不使秦君覺得他是在說教,反覺得親切入耳,以致言聽計從。這是什么原因呢?關鍵在于燭之武采取了 “欲擒故縱”,“迂回作戰” 的技巧。一見面就表示鄭國是必亡的,暗言自己已是亡國之臣,對秦沒什么要求和希望,使秦君對他的游說身份淡化,不加防范。然后以局外人的身份為秦國的利益前思后想,反復掂量,體貼關心,語言又是那么委婉動聽,一環緊扣一環。從“亡鄭利秦”到“亡鄭陪鄰”,“闕秦利晉”,一層比一層分析得深入細致,而且事理、史實都是真實可靠的,不由人不信服。這同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不可同日而語。通過這些生動的語言,一個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為國赴難,而又博學多才、善于辭令的愛國政治家形象便躍然紙上。
上一篇:茅盾《炮火的洗禮》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