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大雷
陰山鐵騎縱橫入, 天地無情江自流。
痛哭千家思故主, 兵戈三月賦同仇。
地連東海羞秦帝, 手執南冠似楚囚。
合與文山參帝闕, 兩行血淚話神州。
葉夢梨
閻應元(?——1654),字麗亨,順天通州(今北京通縣)人,南明抗清義軍首領。崇禎年間任江陰典史,后以功遷英德主簿,道阻未赴,寓居江陰。清兵下江南,江陰人推他為首領領導抗清,他守城八十一日,并嚴斥南明降將劉良佐的誘降,城破后,率軍巷戰,后投水被執,不屈而死。詩人是梁啟超的同時代人,他來到江陰,懷念閻應元,于是寫下這首詩,一方面敘述歌詠了抗清英雄閻應元的壯烈事跡,一方面也是有感于自己所處的時代,帝國主義列強鐵騎橫行,于是“血淚話神州”的。
1644年,清世祖率軍進關,定都北京,繼而南下,雖然遭到了南明諸將領的猛烈反抗,但清朝統一大勢已成定局,詩的首二句即總寫當時的局勢。“陰山鐵騎縱橫入,天地無情江自流”,陰山本指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此處以陰山鐵騎代指清軍,面對清軍“縱橫入”的情形,詩人十分痛心,天地為什么不制止呢?江水為什么仍自滔滔不息地奔騰著呢?次二句寫當時戰況,閻應元是在江陰戰事連遭不利之時才應眾人請求出任江陰軍事指揮的,而他又本是江陰地方官,所以說“痛哭千家思故主”,故主者,閻應元也。“兵戈三月賦同仇”,閻應元率軍民共守城八十一日,大致數來可稱“三月”了;《詩·秦風·無衣》稱“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閻應元與江陰軍民共同抗擊清軍,可謂高賦一支“同仇曲”了。“地連東海羞秦帝,手執南冠似楚囚”,此二句以典故寫閻應元抗擊清軍的愛國行為與最終壯烈犧牲的不幸結局。戰國時,秦圍趙急,魏使辛垣衍讓趙尊秦為帝,魯仲連力言不可;后又有齊王欲封魯仲連,魯逃隱海上不歸,“地連”句寫閻應元象魯仲連一樣,并不是為封爵取賞,只是出于不愿臣服清軍才誓死抵抗的,這里歌頌了閻應元的民族氣節。南冠,春秋時楚人冠名,《左傳》載,晉侯見鐘儀,向有司:“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后世便以南冠代指被囚之人;這里寫閻應元被執而死,他又是在南方被捕而死的。“合與文山參帝闕,兩行血淚話神州”,文山即文天祥,他號文山,是南宋末年有名的民族英雄,這里是說,閻應元應與文天祥一起祭供在帝王之側,這樣,他倆會在一起共同敘說愛國衷腸。詩人稱閻應元的生平大節如文天祥一般,可欽可佩,這是對閻應元更重更高的褒揚。面對當時帝國主義鐵騎橫行中國的情形,詩人希望有更多的仁人志士起來挽救中國,他自己也是在“兩行血淚話神州”啊!
這首詩從史實大背景寫起,天地的無情、人民的情懷、壯士的行為、英雄的犧牲、詩人的愿望等等,一一寫來,從容不迫。詩人本是在敘說歷史,但又運用典故,融復雜的歷史史實與典故于一體而又痕跡不露。詩人又不是僅為敘說歷史,他把當前的現實與歷史感嘆結合起來,個人的內心情感于是在歷史史實中得到充分顯現,一顆憂國憂民之心讀者畢見。
上一篇:錢仲聯《江行雜感》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宋]戴復古《江陰浮遠堂》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