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道衡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斛律金
敕勒族是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亦名“高車”,南北朝時居住于今山西北部和內蒙自治區的陰山一帶。據有的學者說,敕勒族即今維吾爾族人的祖先。這首《敕勒歌》,據《樂府詩集》說本是鮮卑語,被譯成漢文。其實敕勒族居住的地區,本是北魏的邊防軍“六鎮”的駐地,六鎮士兵中包括了敕勒族、鮮卑族、漢族等。此歌原文究為敕勒語抑鮮卑語已無可考,今所見者只有這首漢語的譯文。
敕勒族以游牧為生。這首歌以天然質樸的語言,反映了當地風光和牧民們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一語,生動傳神地表現了草原的遼闊。尤其用“穹廬”來形容草原的天空,既見貼切,也更顯出游牧民族的特有的想像。“天蒼蒼,野茫茫”二句,連用疊字,卻不見斧鑿痕。這兩句更進一步給人以置身于一望無際的草原之感。最后“風吹草低見牛羊”句,實際上是寫水草的豐美和畜群的蕃育。在這里牧草長得極好,牛羊進入草原,平時已難見到,只有“風吹草低”之時,人們才感到許多牛羊在那里藏身。顯然,在草原上放牧,牛羊的數量是很多的,“風吹草低見牛羊”,正說明了草原上到處遍布有畜群。對牧民來說,這也表現了時和年豐的喜悅。
這首淳樸的歌謠,體現了敕勒族人民熱愛家鄉的心情,也顯出剛健清新的民歌特色。金代詩人元好問評本詩說,“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對本詩的渾樸自然的特色作了很高的評價。可見本詩的長期傳誦,決非偶然。
上一篇:陳伯海《故都》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楊鐘賢《新亭》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