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高寬
真宗幸澶淵
邊城寒早。恣驕虜、遠牧甘泉豐草。鐵馬嘶風,氈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擾。廟堂折沖無策,欲幸坤維江表。叱群議,賴寇公力挽,親行天討。 縹緲。鑾輅動,霓旌龍旆,遙指澶淵道。日照金戈,云隨黃傘,徑渡大河清曉。六軍萬姓呼舞,箭發狄酋難保。虜情懾,誓書來,從此年年修好。
李綱
李綱是宋朝著名的愛國大臣。所作詞雖然只有五十余首,然亦戛戛獨造自具風格,就中懷古詠史詞九首尤為杰出。長調《喜遷鶯·真宗幸澶淵》是其代表作。
這首詞所寫是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與北鄰遼國結“澶淵之盟”事。其寫作年代,據詞意推測,當是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犯,欽宗為李綱及愛國臣民所迫,下詔親自出征之前。詞以真宗喻欽宗,以寇準自喻,希望此時的大宋能有澶淵之勝。詞分上下兩片。上片首句交代時間、地點與敵方情勢?!斑叧呛纭彼淖只貞~題“真宗幸澶淵”,告訴讀者此戰的地點是在邊城澶淵(在今河南濮陽。當時宋遼分界在今河北一帶)。交戰時間則在(景德元年的)秋冬之季,故曰“寒早”?!绊溙?、遠牧甘泉豐草”。恣,任憑,隨心所欲。驕虜,指遼國軍隊。驕,天驕,漢代匈奴自稱“天子驕子”,后泛指邊地強悍的民族。此處與“虜”聯用,有貶斥意。牧,本指放牧,此處與“遠”連用,意指遼軍遠侵北宋。甘泉,地名,在陜兩,此處系借用,代指中原。全句大意為:澶淵為宋朝邊陲,故天寒甚早,雖是秋季,然已是“草木搖落露為霜”了。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勢力強大的時候,每到秋高馬肥之時,便南下侵擾中原。二句形象地描繪出遼軍無所畏忌,恣意侵擾的情況?!拌F馬嘶風,氈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擾?!边|軍騎著雄健的戰馬迎著寒風嘶叫,士兵們衣裘臥氈,越過雪野,所到之處,皆受其害。云擾,紛亂無狀之意。一二句寫遼軍聲勢浩大,四句逆轉筆鋒,寫趙宋王朝的代表宋真宗趙恒:“廟堂折沖無策,欲幸坤維江表。”“廟堂”,指朝廷。折沖,使敵人退軍之意?!袄ぞS”,指中國西南地區。江表,江外,指長江中下游的江南一帶。面對著敵人的肆無忌憚的侵擾,真宗皇帝慌得手足無措,既想從陳堯叟建議,遷都成都(即詞中所說的坤維),又想采納參知政事王欽若建議:遷都“江表”,即逃到江南偏安去。就在這決定趙宋國運的時刻,當時的集賢殿大學士寇準力挽狂瀾、怒駁群議,使真宗駕幸澶州,“親行天討”,扭轉了危急的局面。
下片四句承廟堂議征而來?!翱~緲,鑾輅動,霓旌龍旆,遙指澶淵道”,寫真宗御駕親征的浩蕩氣勢:鑾車滾動,云龍旗舞,直抵澶淵?!翱~緲”本為“高遠隱約”意,此處系用以形容宋軍陣容的雄壯。下寫真宗從寇準議,跨河征討。真宗率軍到南城后,眾臣懼遼兵強,即請駐蹕??軠蕰砸岳?,因請過河。真宗從之。翌日清曉,即“徑渡大河(即黃河)”,“日照金戈,云隨黃傘”,寫儀衛之盛。“六軍萬姓呼舞,箭發狄酋難保”形象地寫出了這一動人場景。據載,真宗率兵渡河后,“御北城門樓”遠近軍民望見御蓋黃傘,皆“踴躍歡呼”,契丹一方,亦“相視驚愕,不能成列”。十數日后,遼國統軍蕭撻覽出軍督戰,宋虎頭軍張鑲以強駑發箭,射死蕭撻覽。遼軍大駭,“虜情懾,誓書來,從此年年修好。”尾句寫真宗幸澶淵的結果,遼方懾于宋勢,密送誓書請降,遼、宋訂立“澶淵之盟”,兩國從此“年年修好”。
澶淵之戰,是遼、宋交往史上的一件勝事,宋軍聲勢浩大,射殺統軍,遼國屢派使臣(王繼忠、韓杞、丁振等)攜誓書請降。但澶淵之盟約卻正相反,宋國以勝方反年輸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那么李綱為什么還要寫這個歷史事件呢?李綱寫此詞主要的意思是頌揚宋國勝遼的前半事,以向欽宗證明宋可勝金,來勸說欽宗御駕親征,打敗金人。其次,澶淵之盟雖以宋輸金媾和為結局,但畢竟阻止了遼人的南下,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而李綱時的宋朝國力更衰,欲輸金媾和而不得,因此,能訂立“澶淵之盟”亦是幸事。所以此詞仍以堂堂正氣,直貫虹霓,使言和主降者見而愧赧,使愛國主戰者聞而起舞。
上一篇:吳企明《哭陷邊許兵馬使》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錫九《喜遷鶯》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