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宮曉衛
范陽戰鼓如轟雷, 東都已破潼關開。
山東大半為賊守, 常山平原安在哉?
睢陽獨遏江淮勢, 義激諸軍動天地。
時危戰苦陣云深, 裂眥不見官軍至。
誰與健者南將軍, 包胥一哭通風云。
抽矢誓仇已慷慨, 拔劍墮指忠輪囷。
賀蘭未滅將軍死, 嗚呼南八真男子。
中丞侍郎同日亡, 碧血斕斑照青史。
淮山峨峨淮水深, 廟門遙對青楓林。
行人下馬拜秋色, 一曲淋鈴萬古心。
王士禎
詩題下原有注:“在泗州,南公霽云乞師處。”這是王士禎于康熙三年(1664)任揚州推官時,出游至泗州(今安徽泗縣),瞻仰了唐將南霽云廟,感懷其忠心報國的壯烈事跡所作的歌行體懷古詩。
南霽云,頓丘(今河北省清豐縣西南)人,為張巡部將。安祿山叛亂時,南霽云隨從張巡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城中食盡,他突圍出求外援。到臨淮見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賀蘭嫉妒張巡聲威,不肯出兵救援。南霽云只身返回睢陽,城陷被執,不屈而死。事跡詳見韓愈《張中丞傳后序》。后人為紀念他的舍己報國、以身取義的精神,為他立廟于泗州。王士禎這首詩通過用飽含激情的筆墨對這段歷史故事的追述,歌頌、塑造了南霽云這樣一位充滿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的英雄形象。
詩分幾個層次,前四句寫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叛,太行山以東大部分地區已落入叛軍之手,戰亂烽起,形勢嚴峻。再四句寫張巡率部堅守睢陽,阻遏了叛軍勢力侵入江淮;然而“時危戰苦陣云深,裂眥不見官軍至”,戰斗十分艱難,援軍始終不到,情勢危急。前八句蓄勢,以睢陽守軍的戰斗艱苦、孤軍無援,喚起下四句南霽云的出外求援,寫南霽云在乞求援軍時的悲壯激昂氣慨。春秋戰國時,吳攻楚,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國乞師相助,他立于秦庭,倚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如此七天,感動了秦國,遂派兵助楚。此以“包胥一哭”借喻南霽云求救于賀蘭進明時情態的懇切摯烈,但這足以感動天地的義氣卻沒能說動賀蘭出兵。當南霽云知道賀蘭不會出兵后,即馳離,將出城,抽箭射佛寺浮圖,箭入瓦近半,他憤慨發誓:“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相傳南霽云見賀蘭時,賀蘭雖不愿發兵,卻愛南霽云英雄,欲留他為自己部下,具食奏樂,延請南霽云入坐。霽云不肯食,說道:“云來時,睢陽人已不食月余,云欲獨食,義不忍。”為申明心志,他拔下佩刀斷己一指,鮮血淋漓以示賀蘭。“抽矢誓仇”“拔劍墮指”,兩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豪舉,集中表現了南霽云氣度激昂的英雄氣概和義薄云天的愛國精神。“賀蘭未滅將軍死”以下四句,詩人痛惋南霽云的壯志未酬已捐軀,充分肯定了他的英雄事跡是和張巡等愛國將領一樣能夠青史留名的。南霽云在兄弟中排行第八,故稱南八,此以“南八真男子”反襯了賀蘭進明出于狹隘的個人利益而于國家利益于不顧的人格的卑微;而對“賀蘭未滅”南霽云卻身先死的痛惜,也表達了詩人對賀蘭這種無視國家民族大義的人的鄙視。句中的“中丞侍郎”,指張巡和姚訚,二人也在城破之日被執而死。南霽云被俘時,叛軍曾勸其投降,他默然不語,張巡看見,以為他心動,喊道:“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霽云笑言:“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有為”者,或許是指所立的滅賀蘭之誓,但為了大義,他又能舍卻個人之仇從容赴死,如此奇男兒,入雖故去,精神不死,其光輝的形象,理所當然地得到了后人的景仰。最后四句緊承上句“照青史”出,寫烈士英名的永存,人們對他的崇敬和緬懷,“淮山峨峨淮水深”,在寫景中融進了詩人對烈士的景仰之情。紀念烈士的廟堂有著淮山淮水的襯托,烈士的精神就如山之巍峨和水之長流,人們來到這里,都會前來瞻仰、憑吊,他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是為人們所萬古稱頌的。“一曲霖鈴”,原指安祿山反時,唐明皇在蜀道上雨中聞鈴聲而對楊貴妃的思念,此借指對逝者的悼念,象南霽云這樣具有崇高精神的英雄,不是更值得人們永遠地悼念么!
這首詩敘事抒情層次井然有致,各環節銜接自然流暢,然氣勢激越,激情洋溢,它既表現了一個正直知識分子對愛國英雄的崇敬;就藝術風格而言,也反映了詩人雖以“神韻”詩為宗旨,但把握其他風格詩篇也具備的嫻熟技巧。
上一篇:史乘《南安軍》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延齡《南征至維揚望江右》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