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澤東·沁園春·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②,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③,
惟余莽莽④;大河上下,頓失滔滔⑤。山舞銀蛇,原
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⑥。須晴日,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⑦。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
腰⑧。惜秦皇漢武⑨,略輸文采;唐宗宋祖⑩,稍遜風
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11),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
矣,數風流人物(12),還看今朝。
【注釋】 ①雪:作者自注: “雪,反封建主義,批判兩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此,須知這是寫詩啊! 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②北國: 北方。風光: 風景、景色。③望長城內外: 望,眺望,領頭字,當領以下四句。長城,萬里長城。作者寫詩時的所在地清澗,北距長城約一百五十公里。④莽莽:本指原野景物不很分明,這里指一片白茫茫。⑤滔滔:大水滾滾流動的樣子。⑥比高: 登高望遠,高山平原與天相接,有與天公比高之意。⑦妖嬈: 謂姿態嬌媚。⑧折腰: 原謂拜揖,引申為傾倒、崇敬之意。⑨秦皇漢武: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開國皇帝。他掃平戰國時期割據稱雄的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秦”; 漢武帝劉徹 (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在位期間,數次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兩位皇帝都是歷史上才雄武威,完成了統一大業,顯赫一時的英杰。⑩唐宗宋祖: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在建立和鞏固唐王朝的戰爭中功勛卓著。即皇帝位后,擊敗東突闕貴族軍隊,被鐵勒、回紇等部族尊為天可汗。宋祖趙匡胤 (927—976),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期間,先后攻滅荊南、后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為最終結束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重新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11)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天驕,成語 “天之驕子” 的簡語。《漢書·匈奴傳》載: 一次,匈奴單于給漢朝送書,要求結親講和。書中寫道: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又 《漢書》卷九十四 《匈奴傳》: “胡者,天之驕子也。” 天驕,意謂上天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鐵木真 (1162—1227),出生于蒙古部落營兒召斤氏族。1206年統一蒙古諸部,建立蒙古汗國。在位期間,曾兩次大舉伐金,直至黃河北岸; 又西征攻滅花剌子模,擊敗斡羅斯、欽察聯軍,將版圖擴展到中亞和南俄; 后攻西夏,死于軍中。其孫忽必烈,建立元王朝后,追尊他為元太祖。(12)數: 點,算。風流人物: 指對一時代有極大影響的人物。見蘇軾 《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風流,本意指風的流動,比喻影響大。
【鑒賞】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詩人在陜西清澗指揮紅軍準備渡河東征時所寫。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詩人以大智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從延安飛抵重慶,同國民黨政府進行了長達四十三天的和平談判。在此期間,柳亞子向他索取詩詞,詩人即把這首 《沁園春·雪》書贈于他。1945年11月14日,重慶的 《新民報·晚刊》首先發表此詞,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首詞通過描寫北國下雪的風光,歌頌祖國江山的壯美,進而縱論主宰祖國大好江山的千古風流人物,抒發了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的壯志豪情。
詞的開頭: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國”點明地點,“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點明區域,給人以縱深感和廣闊感,展示出一個冰天雪地、景象雄奇的境界。接著以“望”字領起,細致地描寫詩人高瞻遠矚所見到的景象: 在大雪紛飛中,萬里長城失去了本來的面目,只留下白茫茫的一片; 堅冰封凍的黃河,看不見昔日一瀉千里的奔流之勢。山巒、原野本系無生命的靜止之物,但在詩人的筆下均活躍起來: 多雪的山脈和丘陵如 “銀蛇”、“蠟象”,且“舞”、“馳”起來,使其蜿蜒起伏之態,顯得尤為生動。而且一眼看不到邊際,望去像同天空比高似的。“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詩人筆鋒一轉,設想天氣放晴的日子。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景象,使人仿佛看到溶溶漾漾的一片晴光。同前面寫下雪的句子相比,一實一虛,虛實結合,用筆靈活變化。“江山如此多嬌”對上半闋作了總括,又領起下文,是關鍵性的一句。詩人由對景色的描繪轉入對英雄人物的評論。中華民族具有幾千年的文明史,英雄人物眾多,詩人從中選擇最有代表性的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作評介,肯定他們都是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過一定作用,可是卻有不足。有的僅憑武力征服天下,文治不足; 有的開邊拓地,卻于人民生活不太關心。這些封建時代的英雄,如同滾滾長江東逝水,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真正無愧于時代的 “風流人物”,是今朝領導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挽狂瀾于既倒的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英雄們。
這首詞上闋描寫北國雪景,高瞻遠矚,氣象遼闊; 下闋由江山談到人物,意氣風發,議論縱橫。詩人借物抒情,從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抒發歌頌無產階級的壯美情懷,高唱一曲愛國主義的贊歌,是詩人精神世界的完美展示。故此詞一出,即廣為流傳,堪稱古今絕唱。
文章作者:明子丹
上一篇:愛國詩詞《李賀·雁門太守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王清惠·滿江紅·題驛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