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澤東·念奴嬌·昆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③,莽昆侖④,閱盡人間春色⑤。飛起玉龍三
百萬⑥,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⑦,江河橫溢⑧,人
或為魚鱉⑨。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
謂昆侖: 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
劍⑩,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
東國(11)。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12)!
【注釋】 ①念奴嬌: 詞牌名。念奴為唐代天寶中著名歌妓。元稹 《連昌宮詞》 自注: “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相傳 《念奴嬌》詞牌由此得名。②昆侖: 山脈名。主脈在新疆和西藏自治區交界處。西接帕米爾高原,東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東延伸后與岷山相接。③橫空出世:極寫昆侖山之高大。橫空,橫在空中,謂之大; 出世,高出人世,謂之高。④莽昆侖: 莽,莽莽蒼蒼,又高又大。⑤閱盡人間春色: 閱,閱歷,指昆侖經歷了無數年代。⑥飛起玉龍三百萬: 作者原注: “前人所謂 ‘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里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用了芭蕉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 此句形容終年積雪,蜿蜒妖嬈的昆侖山脈,像玉龍在空中飛舞。⑦夏日消溶: 指冰雪融化。⑧江河橫溢: 長江和黃河都發源于昆侖山脈,故昆侖山夏天融雪,長江、黃河會洪水泛濫。⑨人或為魚鱉: 人民或者要被洪水淹沒。見 《左傳》載劉定公語: “微禹,吾其魚乎!”這是說昆侖高寒積雪給人民帶來的災禍。⑩安得倚天抽寶劍: 安得,怎得。“安得倚天抽寶劍” 由李白 《臨江王節士歌》中 “安得倚天劍”化來,前者 “倚天”指劍,后者倚天是靠在天上,主要指人。靠在天上抽出最長的寶劍。(11)一截還東國: 作者自注: “一截留中國”改為 “一截還東國”,與 “遺歐”、“贈美”相應,這樣,歐、美、亞都照顧到了。(12)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爭取太平世界,使全世界的人民同樣享受到昆侖的好處。
【鑒賞】 《念奴嬌·昆侖》作于1935年10月,正是日本帝國主義想吞并中國,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之時,故詩人自注云:“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
詞一開頭就描繪了昆侖碩大無比的巨人雄姿: “橫空出世,莽昆侖。” 昆侖橫亙空中,超出人世,勢與天接。高大而 “莽”,這是寫昆侖的狀貌。“閱盡人間春色”,這是寫昆侖山的歷史,不知經歷了多少年代,看盡了人間多少盛衰興亡。過去有不少詩人,面對高山大川,往往會產生一種宇宙永恒、人生短促的想法,因而在詩里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如蘇軾的 《前赤壁賦》寫道:“哀我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詩人則不然。面對高大壯碩的昆侖山,想到的是怎樣征服昆侖,為人類造福。詩人在原注中引老百姓的話,說昆侖本是火焰山,孫行者過此,借了芭蕉扇搧滅了火,所以變白了。引用征服火焰山的神話,正透露出詩人要征服自然的雄心壯志。
昆侖山除了 “高”、“莽”,歷史悠久之外,另一個特點就是 “多雪”。“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這里以 “飛起” 二字,化靜為動,形容昆侖山終年積雪,寒徹涼透。但積雪到了夏季就融化了,許多農田得以灌溉,這是昆侖造福于人類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山太高,雪太多,大量的雪水又使得江河泛濫,往往造成災害。這是昆侖的 “罪過”。詩人在這里提出了一個 “功罪” 問題,它是所有詠昆侖的詩詞所沒有提到的。惟有像詩人這樣偉大的革命家才會關注到昆侖給人民帶來的利弊。詞的下闋緊接上闋,說明怎樣才能使昆侖只為人民造福而不為害。既然昆侖的為害是由于太高,雪太多,所以詩人發出 “而今我謂昆侖: 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緊接著詩人發揮出雄奇瑰麗的想象,成為全詞的高峰: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詩人不僅客觀地評論了昆侖的功罪,而且憑著革命家的宏偉氣魄,想要倚天抽出寶劍把昆侖裁為三截,遺歐、贈美、還東國,讓歐、美、亞三大洲的人民,即全人類都能享昆侖之利,所以結尾二句:“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表達了世界大同,全人類同涼熱的宏偉的共產主義理想,把詞的境界上升到極高度,閃耀著絢麗的思想光輝! 這首詞將描寫、抒情、議論融為一體,是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者有機結合的代表作。
文章作者:明子丹
上一篇:愛國詩詞《虞集·挽文山丞相》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陳子范·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