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曹學佺·過木瀆》原文賞析
指點十三橋,迎船半柳條。夕陽潮正滿,春草岸俱遙。琢研開山市,為園灌藥苗。賣餳時節近,處處有吹簫。
在享有“人間天堂”之譽并被馬可波羅贊為“東方威尼斯”的蘇州西南郊,有一座古老的水鄉名鎮,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在鎮外靈巖山為西施營造館娃宮,擴建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方成”,從外地水運來的木材把鎮上河道都堵塞了,因而得名“木瀆”。這里臨近太湖口,風光秀麗,又與吳王西施的傳聞緊緊相連。因此,歷代騷人墨客過此都不免雅興大發,留下或描寫山水風光,或感慨吳越興亡的文字,且不乏佳篇。《過木瀆》就屬于前一類作品。
此詩猶如電影中一組組特寫鏡頭,清晰有序地把秀麗水鄉的春日景象一一展現在你的面前,充滿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
首聯寫船過木瀆的情景。木瀆一如蘇州,是個“人家盡枕河”、“水巷小橋多”(杜荀鶴《送人游吳》)的地方,一座座玲瓏小巧的石拱橋新月般跨臨河上,構成這一帶特有的景致。“十三橋”扣住了這一特點,再冠以“指點”一詞,便創造出一種人景相宜、動靜結合的藝術境界,題中“過”字隱含其間,詩人悠閑瀟灑的神態也躍然紙上。“迎”“半”二字下筆自然而精巧,賦綠柳以人情,又勾勒出一江碧波、夾岸垂柳的秀麗景色,真是“寫來光景如畫”(沈德潛《明詩別裁集》)。
頷聯承上,描繪河上風光。春日向晚,落日余暉鋪撒在綠波盈盈的河面,水天相接,金碧交輝。由于春潮“正滿”,從船上望去,便覺得萋萋春草和河岸都那么遙遠。這兩句由唐人王灣“潮平兩岸闊”(《次北固山下》)化出,而意象更為豐滿,色彩鮮明,瑰麗壯觀,飽含著詩人的感受與嘆賞之情,故能膾炙人口。
頸聯轉寫靈巖之勝。既是望中所見,又摻合著想象成分。“琢研”句回溯歷史,遙想當年開琢硯山、筑造宮宇園林的情景。“研”通“硯”,《吳郡志》云:“闔閭城西有山號硯石山,高三百六十丈,上有館娃宮。”硯石山即靈巖山,山上蒼松環抱,怪石嶙峋,上有千年古剎——靈巖寺,據說就是館娃宮遺址。夫差不僅為西施造下這座輝煌的離宮,而且修建了琴臺、姑蘇臺,開掘了采香涇、錦帆涇等等,窮奢極侈,盛極一時。雖歷滄桑巨變,早已無復舊貌,但當年情景卻引人遐想,令人嘆惋。“為園”句敘寫現實景況:人們在那里開辟出一座座園圃,廣種名花名藥,經過山泉澆灌,欣欣向榮,一派生機,縱無昔日繁盛光景,卻也清美如畫,別有一番情趣。
尾聯點明時令,展現具有節候特點和鄉土風情的生活畫面。“賣餳時節”,指寒食、清明節; “餳”用麥芽或谷芽熬制的飴糖。古人有寒食禁火、清明上墳 (后發展為郊游踏青) 的習俗,屆時多吃冷食,且常以飴糖調和。白居易就有 “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的描述,沈佺期更說: “嶺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嶺表逢寒食》),可見這是一種有明顯節候特點的食品。“賣餳”這一商業活動也饒有情趣,賣餳人沿途兜售時,都要吹奏竹管編成的 “餳簫”,以清越的簫聲招徠顧客,婦女兒童每聞聲而圍購之。“簫聲吹暖賣餳天”(宋祁 《寒食假中作》)便成為仲春時節一種典型的生活情景。這一聯,在前面景物描寫的基礎上加進人物活動的場景,就使整個畫面更生動活潑,更富于生活氣息。
此詩內容無甚深意,但頗具情致。詩人抓住當地特有的事物和春天特有的景象,運用白描手法勾畫出一幅清秀淡雅的水鄉風情畫,給人以美的享受,詩人恬淡閑適的心境也自然而然地展露出來,使人備感親切。詩歌語言平淡輕靈,迂徐舒緩,與所表現的內容與情趣高度統一,余味悠悠,耐人咀嚼。
上一篇:古詩《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劉因·過鎮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