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①,右擎蒼②。錦帽貂裘,
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③,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④,西北望,射天狼⑤。
【注釋】 ①黃:指黃狗。②蒼:指蒼鷹。③尚:此為 “更”的意思。開張:開放、勃發。④雕弓: 弓背上雕有花紋之弓。⑤天狼: 星名,一稱犬星,此喻侵略中原的北方敵人。
【鑒賞】 蘇軾的這首 《江城子》是他在密州 (今山東諸城縣) 做地方官時所作。據 《東坡紀年錄》 載:“乙卯 (1075) 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 在此以前,蘇軾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出任杭州通判數年,后徙密州,政治上是很失意的。但蘇軾身處逆境卻不消沉,對國事仍十分關心,常想為國家所用,一展懷抱。其時北宋國大力弱,曾先后同北方崛起的西夏和遼簽訂屈辱和約,輸絹納銀每年上百萬,以圖茍安。可是北方邊境仍時時受到異族的侵擾和威脅,這種情況常常激起詩人的憂憤。如作者同時期寫的 《祭常山回小獵》一詩中就表示 “圣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意取晉西涼主簿謝艾事,謝本書生,善能用兵,蘇軾以之自比,意思說自己若被重用,定能退敵衛國。詩人以同一題材寫成的這首詞,那種戍邊殺敵的雄心壯志和堅強決心,表現得更為鮮明而強烈。
詞的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有聲有色,如臨其境。起首三句,寫出獵時的豪情,意思是我也要學那狂放的少年,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托舉蒼鷹去打獵。“老夫” 乃作者自謂,其時蘇軾剛進入 “不惑之年”,不能說老,但與下面提到的孫權相比,就含有一種未及時成就功名的慨嘆。“狂” 指少年的狂放不羈,豪情橫溢,詩人說自己具有少年人的豪情,但又不直接說出,而用 “聊發”出之,就顯得委婉含蓄。接下去寫出獵陣營,用錦帽貂裘寫隨從們的穿戴,是以物代人,不僅暗示出獵時令 (冬天),而且表現出人物的排場與身份。“千騎卷平岡” 一句把場面鋪開,一個 “卷”字描繪出逐鹿山岡的壯闊畫面。真是眼前是追逐的英姿,耳邊是馬蹄的聲響,軍威雄壯整肅。至此,作者為人物的出場創造氣氛,預設鋪墊。背景越是壯闊、氣氛越是熱烈,越能烘托出主人翁的豪邁氣概。滿城的人隨太守出獵,可見百姓對太守的擁戴。“報”,報答酬謝。太守為酬謝大家的盛意,要像當年的孫權一樣親自射殺猛虎給大家瞧瞧。《三國志·吳志》記載: 建安二十三年 “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陵亭 (今江蘇丹陽東),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即廢。”詩人以孫權自況,意在表明自己具有孫權那樣的勇力和才智。結句將“狂”字寫足,又開啟下闋,直陳胸臆。
下闋開頭寫酒興正濃之時,心胸開闊,豪氣橫溢。“又何妨” 三字斬釘截鐵,強烈地表達了詩人不顧個人安危為國立功的決心,于是詩人迫切要求道:“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對匈奴作戰有功,只因報殺敵數字小有出入便被逮捕,馮唐認為這樣處罰太重,向漢文帝陳述己見,遂獲準持節去云中赦免魏尚。詩人引用這個故事,一以魏尚自比,表明自己雖有小過,但仍可重用,希望朝廷信任自己。二望朝廷早日委以邊事,“何日” 二字道出了這種迫切的心情。末尾三句,系詩人的幻想。這三句是說,為了抵抗北方的敵人,我要去參加戰斗,把弓拉得像圓月一樣。上闋寫 “親射虎”,下闋寫“射天狼”。射虎見其勇武,豪氣不減孫權; 射 “狼”見其志宏,雄心在于衛國。射虎是眼前現實,射狼是胸中理想。理想與現實渾然一體,詩人的愛國熱忱,躍然紙上。
這首詞藝術上突破了晚唐詞人描摹兒女風情的局限,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大筆揮灑,盡情鋪敘,一股豪放之氣充溢字里行間,被譽為開一代詞風的豪放詞作。
文章作者:萬家清
上一篇:愛國詩詞《張元幹·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王禹偁·對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