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屈原·哀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②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③
去故鄉(xiāng)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④
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⑤
發(fā)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⑥
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⑦
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⑧
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⑨
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⑩
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11)
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翱翔之焉薄。(12)
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13)
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14)
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15)
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16)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17)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18)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19)
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20)
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21)
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22)
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23)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24)
慘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25)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26)
忠湛湛而愿進兮,妒被離而鄣之。(27)
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28)
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29)
憎慍惀之脩美兮, 好夫人之忼慨。(30)
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31)
亂曰:(32)
曼余目以流觀兮,冀一反之何時?(33)
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34)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35)
【注釋】 ①郢 (ying):楚國都城,今湖北省江陵市。哀郢,即悲郢都的陷落。一般以為,楚頃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郢都被秦攻破,楚國亡日迫近,屈原憂憤交加,遂作此篇。②純: 正,常。“皇天不純命”意即天命不正,天命失常。震愆 (qian): 震驚受罪。此句謂為什么要使百姓震驚受罪。③方: 正在。仲春: 夏歷二月。東遷: 指離開郢都沿江東下。④去: 離開。就遠: 到遠方去。遵: 沿著,順著。江夏: 長江和夏水。⑤國門:郢都城門。軫 (zhen):痛苦。軫懷,內心痛苦。甲: 指甲日。朝 (zhao):早晨之意。⑥發(fā)郢都:從郢都出發(fā)。去閭: 離開自己的故居。怊 (chao): 悲傷。荒忽: 即 “恍惚”,心神不定。焉極: 哪有盡頭。⑦楫 (ji): 船槳。齊揚: 并舉。容與: 緩緩前進。得: 能夠。⑧楸 (qiu): 即梓樹,一種落葉喬木。長楸,指郢都的大樹。太息: 嘆息。此句抒發(fā)對故國喬木之思。淫淫: 淚流不止。霰 (xian): 小冰粒。⑨夏首: 夏水與長江合流處,在郢都偏南。西浮: 順水向西漂流。顧: 回望。龍門: 郢都東門。⑩嬋媛: 內心關切而牽掛不舍的樣子。眇 (miao): 同 “渺”,指前途渺茫遙遠。蹠(zhi): 踐踏。“不知所蹠” 即不知所往。(11)從流: 順水流前行。焉: 乃,于是。洋洋: 飄泊流浪無所歸依。為客: 成為流浪者。(12)凌: 乘在大波上。陽侯: 代指波濤。古代陵陽國之侯溺水而死,為波濤之神,故以陽侯或陵陽代指波濤。氾濫: 氾,同 “泛”。形容波濤起伏,水勢浩大。翱翔: 形容船身忽上忽下的顛簸。焉薄: 止于何處。薄,止。(13) 絓(gua): 懸掛。結: 郁結。思: 思慮。蹇 (jian): 委屈憂傷。釋: 開釋,開解。(14)運舟: 駕船。下浮: 順流下航。上洞庭:指人洞庭湖。下江:下入長江。(15)去:離開。終古之所居: 自古居住的地方,世代居住的地方。逍遙:飄蕩。來東:來到東方。(16)羌 (qiang): 楚方言,語助詞,無意義。欲歸:欲回郢都。須臾 (yu): 一會兒。反: 同 “返”。(17)背: 背向。夏浦: 夏水之濱。西思: 思念郢都,郢都在夏浦的西面。故都: 指郢都。(18)墳: 水邊高地。聊: 姑且。舒: 舒展,開解。(19)州土: 指所經(jīng)過的江漢地區(qū)。平樂: 和平安樂。此句謂想到江漢地區(qū)的和平安樂景象將不能久保,感到無限哀傷。江介: 長江兩岸。遺風: 古代遺留下來的淳樸風俗。(20)當: 面對。陵陽: 指波濤。一說指地名,在今安徽省。焉至: 到何處去。淼(miao):大水茫茫,一望無際。焉如: 何往。如,往。(21)曾 (zeng) 不知: 簡直想不到。夏: 通“廈”,大屋,指郢都的宮殿。丘: 丘墟,廢墟。孰: 何。兩東門: 郢都城東有兩門。蕪:荒蕪。(22)怡: 快樂。(23)惟: 思,想。郢路: 回歸郢都之路。遼遠: 遙遠。江: 長江。夏:夏水。涉: 渡。(24)忽:倏忽,時間過得快。若不信: 似乎不敢相信。復: 回復,回返。此句謂自己從流放江南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九年了,還不能返回郢都。慘郁郁: 內心凄慘郁積。不通: 不能開解通暢。(25)蹇 (jian): 發(fā)語詞,楚方言。侘傺 (chachi): 失意潦倒。慼 (qi):同 “戚”,憂傷。(26)外: 表面。承歡:討人喜歡。汋 (chuo) 約: 同 “綽約”,姿態(tài)美好的樣子。諶 (chen): 誠,實在。荏 (ren) 弱: 軟弱。持: 同 “恃”。難持,不可靠。此兩句指斥楚國的黨人群小。(27)湛 (zhan): 厚重的樣子。進: 進用。此句謂忠貞之士,忠心耿耿,愿進身君前,為國效力。被離: 紛亂眾多的樣子。被,同 “披”。鄣 (zhang): 同“障”。障蔽,阻礙。(28)抗行: 高尚的行為。瞭 (liao): 眼明。杳杳 (yao): 高遠的樣子。薄: 接近。(29)被: 覆蓋,加上。不慈: 不愛兒子。堯、舜傳位,傳賢不傳子,被人加以“不慈” 的罪名。(30)憎:憎惡。慍惀 (wen lun): 忠厚誠樸的人。脩美: 修潔美好。脩, 同“修”。好 (hao): 喜愛。夫 (fu) 人: 那些人。忼慨: 同 “慷慨”。指故作慷慨激昂的巧言令色的小人。(31)眾:指眾小人。踥蹀 (qie die): 行走貌,此指奔走鉆營。美: 指賢臣。超遠: 疏遠。逾邁:猶愈邁,越來越疏遠。(32)亂: 樂曲的尾聲。(33)曼余目: 放眼遠望。曼,放。流觀: 四處觀望。冀: 希望。一反: 即一返,返回一次。(34)必: 必定。首丘: 頭向山丘,以示不忘所生的地方。(35)信: 確實。棄逐: 放逐。之: 指故鄉(xiāng)郢都。
【鑒賞】 《哀郢》出自屈原的《九章》。它原為單行散篇,乃后人因其內容形式的某些相似,合為一卷,冠以《九章》之名。《九章》共九篇,皆為紀實之作,真實地記述了屈原流放期間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哀郢》作于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一般以為,當時秦將白起率兵攻楚,郢都淪陷,楚遷于陳,屈原哀郢都之陷落,憤而作此篇。其實屈原于頃襄王十三年放逐江南,一直未回過郢都,不可能親見秦軍破郢,如果屈原果真見此亡國慘事,一定會在詩中猛烈抨擊秦軍,但詩中并無此內容。之所以有此誤解,恐怕在于對篇首四句的解釋,把“百姓震愆”、“民離散相失”理解過死。此處的“百姓”乃就“皇天” 而言,指下民; 此處的“民” 即人,指作者自己,作者流放江南,與親故分離,故言“離散相失”。還是《哀郢》 自己解釋得好: “哀故都之日遠”,“哀郢” 即對故都的哀思。詩人于頃襄王十三年流放江南,在辰溆“九年不復” 的情況下,回想當年離京情景,而有此篇,時年正好為頃襄王二十一年。
詩凡五章。首章寫離郢之眷戀。詩人怒斥皇天、痛哀下民,情系京都,望長楸、顧龍門,泣淫淫、心結結,一步一太息、一步一傷懷,全不以自己流亡為苦,處處以百姓、國都為懷。次章寫途中之懷思。詩人運舟下浮,上洞庭、下長江,逍遙來東,故都日遠,悲哀日深,身雖不能返,靈魂欲得歸。三章上承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憂楚國之將傾。詩人憂國大廈之為丘,愁郢都東門之將蕪,欲回京都,救亡圖存,然小人當政,楚王昏庸,故有 “郢路之遼遠”、“江夏不可涉”的悲哀慘戚。四章斥昏君群小之誤國。群小茍且承歡,忠良湛湛遭嫉,昏君憎脩美、好忼慨,使得群小日進、忠良超遠。五章“亂曰”,抒思返郢都之衷情。詩人無罪棄逐,日夜思鄉(xiāng),生欲 “鳥飛反故鄉(xiāng)”,死猶 “狐死必首丘”,希望而又絕望,絕望而猶希望,情深詞哀,斷人愁腸。
全詩直抒胸臆,直陳事理,并以博大之景托深沉之思,處處將哀郢與紀行相結合,將個人遭遇與國家命運相聯(lián)系,將憂國憂民與批判昏君惡政相并舉,充分顯示了屈原深厚的愛國情懷。
文章作者:傅正義
上一篇:愛國詩詞《陶淵明·詠荊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宋教仁·哭鑄三盡節(jié)黃花崗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