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贄·系中八絕(錄二)·志士不忘在溝壑》原文賞析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 愿早一命歸黃泉。
本詩可看做李贄的絕命詩。寫詩后不久的一天,李贄要人為他剃頭,乘剃頭匠走開的間隙,他用剃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剃頭匠回來時,李贄已是鮮血淋漓,但還沒有斷氣,剃頭匠問他: “和尚痛否?”已無法出聲的李贄用手指在剃頭匠掌心寫道: “不痛。”剃匠又問:“和尚何自絕?”李贄再寫道: “七十老翁何所求。”兩天以后,李贄氣絕而死。(見袁中道《李溫陵傳》,《神宗實錄》稱李贄絕食而死,或是據當時東廠錦衣衛的報告。)
“七十老翁何所求”是王維《夷門歌》中的一句,這是否表明李贄悲觀消沉不欲求生呢?本詩作了一個更為明確的回答。
詩歌前兩句便宏揚一種大義凜然的生死觀。這兩句原是孟子的話,見于《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志士應堅持道義操守,貧賤不移。應常常想到死無棺槨,棄于溝壑,而且無所憾恨;勇士應為道義而勇武,常常想到為道義拋頭顱(據趙岐《注》:不忘,即常念著;在溝壑,指因貧窮而死,無棺木以葬,棄于荒野溝壑之中。元,即頭顱。)這兩句話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和孟子在另一處所說的“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之意。李贄一生離經叛道,思想獨立不羈,對儒家禮教作過廣泛深入的批判,并在官運最亨通的姚安知府任滿時削發為僧,皈依佛門禪宗。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沒有恬淡寧靜地把死看做佛家最高理想境界的“圓寂”,或道家的所謂“決痤潰癰”,而是取了儒家悲壯的生死觀:為道義而死。為理想而獻身(當然,他的道義理想是與孔子的“仁”和孟子的“義”是不同的),緊承這樣一種準則信條,作者在三、四句中寫道:既如此,我今天不死還等待什么呢?我只愿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孤立看這兩句似乎是輕生,但正因為與前兩句相承,所以它無疑表達的是作者決不改變自己思想信仰、向政治迫害低頭的不屈精神。詩題“不是好漢”,這看似自嘲,實是自勵與自傲。本來李贄的案子經審訊后,鎮撫司建議不必判處重刑,只需押解回籍了事。(據黃仁宇《萬歷十五年》)但李贄不想為這條生路而犧牲自己的思想信仰,他用死實踐了詩歌中表明的決心。所以他死時所說的“何所求”決非萬念俱灰而欲死,而是要為自己的信念去獻身。
詩歌感情濃烈,情調悲壯。前兩句用典巧妙而自然,帶議論色彩;后兩句直抒胸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上一篇:古詩《陳恭尹·歸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耶律楚材·懷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