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義和團反帝》原文與翻譯、賞析
(節選)
世界之大,可驚,可惑,而又可憎惡者,非今之所謂文明國乎?堅其船,利其炮,眈眈其所視,逐逐其所欲①。施屋人社②、墟人國之政策,下眾暴寡、強凌弱之方針,不亦可驚矣乎?今日唱瓜分之言,明日唱保全之議。或已割人之要土,得人之重金,而又以告于人曰: “予于此舉,一時之不得已也。而今而后,當講人道,敦玉帛,斷不復蹈前非,婪取強索,以貽不知我不得已之苦衷者之怪。”不亦可惑矣乎? 內政始修,外侮僅鎮,不至一落千丈,輒謂吾將保泰持盈矣③。見人之橫侵強索于他人也,則執干戈以隨之。既見侵索者之不得所欲也,則又為之太息,為之嘲笑。或倡言與此聯合,使認為手足; 或倡言與彼保全,使交逾肝膽。試一問其國昔日之狀況如何?將來之狀況如何?則固懵然,絕不自量,不亦可憎可惡矣乎?嗚呼! 豈真不如是遂不足以為文明國乎! 此所以圓首方足,茍有國民之責任者,莫不勃然奮發,攘臂興起,思建獨立旗而擊自由鐘,如美非之役、英杜之戰其然也④。
吾國人雖已至愚,而數十年來,受外界之刺激者,亦已至矣。尺蠖之屈⑤,尚知求伸。豈天之特別產一人種,使如涼血部之動物,終日幽埋,毫不察覺,甘受第二猶太之惡號,印度、埃及之失權哉?不知壓之愈力,則起愈驟,理有固然。而況長江、黃河,促人激發,波濤之聲,洋洋入耳也。故北部山東、直隸之人民,每謂外人之侮我,雖上天亦代為不平,當聯民氣以共伸之,順天之心,盡人之責,幸則杜絕列強,不幸則亦振起國民排外之思想。此義和團之所由來也。
義和團之崛起也,唱 “滅洋” 之議,率無學之徒,視死如歸,搖動世界,屠外使,火教堂,毀公署,拆鐵道,動天下之兵,寒列強之膽。雖巨炮如雨,堅船如云,而猶苦戰經時,前仆后繼,直到滿酋走,政府傾,北京破,然亦雅不欲罷⑥,出死力以持之。夫義和團豈不知寡不可敵眾,弱不可敵強哉?然出于愛國之心,忍無可忍,故悍然冒萬死,出萬難,以一敵八⑦,冀國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耳。而謂二三民賊⑧,假神托鬼,所能使之履險如夷,置生死于不顧乎? 乃今日執成敗論人之輩,動曰⑨: “團匪蹂躪北部,傾倒政府,啟釁鄰邦,請盟城下⑩,是貽國家百代羞也。” 噫嘻! 是何言哉! 夫使義和團一戰而勝,有志者復乘其機,而導之以國民之義務,曉之以天賦之民權,掃專制之頹風,開共和之善政,則此際之排英、排俄、排德、排法、排地球各國者為義和團,安知不旋踵而排除滿族,大倡革命者,非義和團耶? 不過事機失敗,棄甲曳兵,引狼入室,致貽人口實耳。雖然,義和團一敗涂地,不齒于人。而其為中國種無數強根,播無數國民獨立之種子,吾中國人其亦知之否耶? 敢述所見,以質國人,而使義和團得瞑目于九原,吾四萬萬同胞國民亦知所自任焉。
【鑒賞】 本文節選自 《義和團和中國之關系》一文,作者不詳。該文原刊于《開智錄》,后收入黃藻編的《黃帝魂》文集,1903年在北京刊行。
這段節選的文字以鮮明的立場,飽滿的激情對義和團運動作了熱情的肯定與歌頌,同時對帝國主義作了無情的揭露,對封建統治者與改良派攻擊義和團的言論進行了嚴厲的駁斥。全文把揭露侵略者和肯定反抗運動結合起來,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意蘊,具有很強的戰斗性。
文章以義和團運動的產生由來為中心,首先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華政策和種種罪惡行徑,撕下其所謂“文明國”的假面具。“可驚”者指帝國主義的炮艦政策,恃強凌弱,殺人掠地,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 “可惑”者指帝國主義的“瓜分政策”,“保全政策”,“門戶開放政策”和種種欺騙之言。以上均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政策,意在進一步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因而是“可憎惡”的。
帝國主義的侵略必然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抗,如菲律賓和南非人民的反帝斗爭。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正是世界人民反帝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在文章第二段從正面分析了義和團運動產生的原因: 國人數十年受外敵入侵已漸覺醒,“壓之愈力,則起愈驟”,加之中國人民歷來有反抗侵略斗爭的光榮傳統,于是他們抱著 “幸則杜絕列強,不幸則亦振起國民排外之思想” 的目的,投入血與火的戰斗,以血肉之軀,戈矛之械,抵抗帝國主義的洋槍洋炮,他們的斗爭是反侵略的,是正義的。
文章接著贊揚了義和團前仆后繼、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 他們雖是“無學之徒”,但卻“視死如歸,搖動世界”,“動天下之兵,寒列強之膽”,面對敵人的巨炮堅船,毫不畏懼,前仆后繼,即使清廷統治者逃走了,仍“出死力以持之”,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這些行為歸根到底緣于義和團排外自立之目的。對義和團的反帝行為,帝國主義分子編造謊言,封建統治者和改良派也散發了種種謬論。作者堅持正義,一一嚴加駁斥: 其一,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自發的反帝運動,并非幾個封建大官僚利用迷信煽動起來的; 其二,義和團運動也非持“成敗論人”者所說,使國家蒙受恥辱,作者假設,義和團一戰而勝,定能排列強與清朝統治,大倡革命; 即使失敗,也能為中國“種無數強根”“播無數國民獨立之種子”。
文章最后指出寫作目的,在于肯定義和團的行動及其歷史意義,這是為了伸張正義,使為國家民族流血的勇士瞑目九泉,同時讓四萬萬同胞從中汲取力量,肩負歷史重任,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爭,為國家的獨立而奮斗。
全文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義正詞嚴地予以揭露和抨擊,對義和團運動給予熱情歌頌與肯定,感情鮮明強烈。文章多用排偶句,并將駢句和散句配合使用,氣勢雄健,情感激越。如描述“文明國”的侵略政策和罪惡行徑時,用“可驚”“可惑”“可憎惡”三組句子,結構勻稱,揭露有力,同時表達了作者鮮明的憎惡之情。又如描寫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與義和團愛國精神的文句,參差而和諧,整句與散句結合自然,對義和團奮起抗敵,不畏犧牲的斗爭精神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充滿了激奮人心的力量。
上一篇: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包拯《乞不用贓吏疏》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