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蘇軾·江城子·送子由使契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①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欲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釋】 ①天驕:漢時,匈奴自稱 “天之驕子”,此代遼主。鳳麟:喻中國文明人物。②清禁: 指京中禁地——紫禁城。武林: 此指杭州。
【鑒賞】 這首詩作于哲宗元祐四年,其時,蘇軾五十四歲,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蘇轍遷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在汴京。是年八月,蘇轍奉命出使遼國,慶賀遼主生辰。這是一件并不光彩的差事,蘇軾寫詩送別,盡勸慰告誡之意。
契丹本是東北遼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阿保機建立遼朝,成為與五代、北宋并立的國家,雄峙北方近兩百年,成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 (1004) 訂立 “澶淵之盟” 以來,每年要向遼國、西夏進貢銀兩、絹匹,歲以百萬計。其國主生辰,還要派使臣去慶賀。卑事小國,國弱臣辱,做這樣的使臣內心是屈辱的。蘇軾此詩,諄諄囑咐,勸勉有加,壯愛國之行色,見兄弟之親情。
首聯點題,寫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情誼頗深,蘇轍二十三歲前與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離。二十三歲進入仕途,從此宦游四方,會少離多。盡管如此,他們仍息息相關。蘇軾一生屢遭貶謫,蘇轍受累不怨。在 “烏臺詩案” 中,蘇轍寧肯舍棄官帽以營救其兄,感人至深。故 《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蘇轍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兒女之態。“那因遠適更沾巾”化用王勃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句意。
頷聯勸勉。上句勉勵蘇轍不辭辛苦,其中的 “驛騎” 原指驛站快馬,此代使臣; “凌風雪” 寫出了路途的艱辛。下句鼓勵兄弟不辱使命,漢朝時匈奴自稱天驕,以后用以代異族。鳳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麟是傳說中的仁德之獸,此以之代轍。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見國家之仁惠。這句是說,要讓遼主認識你這仁德之國派出的使臣。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國風范。
頸聯,囑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時時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記故國。“清禁”,清是祥和升平之景象,禁是禁宮,這里指代汴京宮廷。下句設想子由夢境,夢中的湖光山色應該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武林”即杭州,因其地有武林山而得名。宋·周密 《武林舊事》專記杭州故事。時蘇軾任職杭州,故有此語。
尾聯望歸。“單于”指遼主,沿用漢時對匈奴首領之稱呼。君指子由。“中朝” 即中原,宋朝。“第一人”用唐朝李揆故事。唐德宗時,李揆門第、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李揆派去作入番會盟使,番酋長問李揆: “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酋長留下不放回,便騙他說: “彼李揆安肯來耶?”這里用李揆指子由,這不僅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的名位與聲望,舉世皆有所聞,而且以此告誡子由,出使北番,決不可追求盛名,須小心謹慎,安全而歸。聯系當時遼國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實,蘇軾的擔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國家利益為重,實乃精警含蓄之語。
這首詩以送別為題,寫出蘇軾對子由出使遼國的復雜心理,一再勸勉,諄諄囑咐,殷殷盼歸。語言平實,自然流暢,屬對工穩,用事精警。寫尋常之題材,寄兄弟之親情,明國家之大義,實乃蘇詩中抒寫愛國情懷之佳作。
文章作者:萬家清
上一篇:愛國詩詞《陳嘉庚·述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劉克莊·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